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汇篇吿子章句上教案
详细内容
陈有巧 《大学》教案 1 2 《孟子》选读《梁惠王章句上》第三则、第四则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文。 2、感悟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句子并体会大意。 3、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和民本思想。 4、发现孟子思想在今天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和民本思想。 教学难点:理解孟子思想在今天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 一、欣赏名言,导入新课。 1、出示名言:梁惠王章句上之一、二中的名言“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 2、对照名言,谈谈梁惠王章句上之一、二对你的启发。 3、板书课题:梁惠王章句上之三、之四。 二、三读课文,整体感知: 1、第一遍,老师范读,学生注意一些字词的读音和写法。 2、第二遍,请一个学生读,其他同学注意找出读错的字词和断句错误的地方。 3、第三遍,全体学生齐读,找出文中不明白的词语、句子。 通过以上三种诵读法,目的是希望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使文言文语感的训练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能够落到实处。 4、学生交流文章关键字句的含义 5、出示《孟子》中《梁惠王章句上之三》《梁惠王章句上之四》的简单翻译,学生整体理解文意。 6、再读一读、想一想,你受到哪些启示? 7、同学交流,教师指导: 三、展示提高 1、指名学生配乐读 2、学生个人诵读展示。(配乐) 3、集体诵读(配乐)。 四、总结。 原文: 三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四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①承教。” 孟子对曰:“杀人以梃②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以刃与政,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 曰:“庖③有肥肉,厩④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⑤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⑥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⑦,其无后乎!’为其象⑧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译文: 梁惠王说:“我治理梁国,真是费尽心力了。河内地方遭了饥荒,我便把那 里的百姓迁移到河东,同时把河东的粮食运到河内。河东遭了饥荒,也这样办。我曾经考察过邻国的政事,没有谁能像我这样尽心的。可是,邻国的百姓并不因此减少,我的百姓并不因此加多,这是什么缘故呢?”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战争,那就请让我用战争打个比喻吧。战鼓冬冬敲响,枪尖刀锋刚一接触,有些士兵就抛下盔甲,拖着兵器向后逃跑。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住脚,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住脚。那些跑了五十步的士兵,竟耻笑跑了一百步的士兵,可以吗?” 惠王说:“不可以。只不过他们没有跑到一百步罢了,但这也是逃跑呀。”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那就不要希望百姓比邻国多了。如果兵役徭役不妨害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便会吃不完;如果细密的鱼网不到深的池沼里去捕鱼,鱼鳖就会吃不光;如果按季节拿着斧头入山砍伐树木,木材就会用不尽。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尽,那么百姓便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遗憾。百姓对生养死葬都没有遗憾,就是王道的开端了。分给百姓五亩大的宅园,种植桑树,那么,五十岁以上的人都可以穿丝绸了。 鸡狗和猪等家畜,百姓能够适时饲养,那么,七十岁以上的老人都可以吃肉了。每家人有百亩的耕地,官府不去妨碍他们的生产季节,那么,几口人的家庭可以不挨饿了。认真地办好学校,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大道理教导老百姓,那么,须发花白的老人也就不会自己背负或顶着重物在路上行走了。七十岁以上的人有丝绸穿,有肉吃,普通百姓饿不着、冻不着,这样还不能实行王道,是从来不曾有过的事。现在的梁国呢,富贵人家的猪狗吃掉了百姓的粮食,却不约束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打开粮仓赈救。老百姓死了,竟然说:‘这不是我的罪过,而是由于年成不好。’这种说法和拿着刀子杀死了人,却说‘这不是我杀的而是兵器杀的’,又有什么不同呢?大王如果不归罪到年成,那么天下的老百姓就会投奔到梁国来了。” 梁惠王说:“我很乐意听您的指教。” 孟子回答说:“用木棒打死人和用刀子杀死人有什么不同吗?” 梁惠王说:“没有什么不同。” 孟子又问:“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吗?” 梁惠王回答:“没有什么不同。” 孟子于是说:“厨房里有肥嫩的肉,马房里有健壮的马,可是老百姓面带饥色,野外躺者饿死的人。这等于是在上位的人率领着野兽吃人啊!野兽自相残杀,人尚且厌恶它;作为老百姓的父母官,施行政治,却不免于率领野兽来吃人,那又怎么能够做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说:‘最初采用土偶木偶陪葬的人,该是会断子绝孙吧!’这不过是因为土偶木偶太像活人而用来陪葬罢了。又怎么可以使老百姓活活地饿死呢?” 传统文化与法治中国 单项选择题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以()为统帅,以法律为主干,以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为重要组成部分,由多个法律部门组成的有机统一整体。 A、民法 B、宪法 C、经济法 D、刑法 您的答案:B得分:1.5 2、“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这是()的名言。 A、老子 B、墨子 C、孔子 D、孟子 您的答案:C得分:1.5 3、在我国提倡的一系列职业道德规范中,属于最基本或者最低层次要求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汇篇吿子章句上教案 A、诚实守信 B、奉献社会 C、爱岗敬业 D、办事公道 您的答案:C得分:1.54、按照孔子所说,一个人如果爱好仁德而不爱好学习,他的弊病是() A、愚 B、绞 C、贼 D、狂 您的答案:A得分:1.5 5、“文化”一词,在我国最早见于() A、《周易》 B、《春秋》 C、《论语》 D、《大学》 您的答案:A得分:1.5 6、通过儒家“仁学”思想的总结和发挥,中国传统文化向()转化。 A、权本位 B、神本位 C、性本位 D、人本位 您的答案:D得分:1.5 7、在我国传统道德中,概括为“三达德”是指()。 A、仁义礼 B、礼智信 C、知仁礼 D、知仁勇您的答案:D得分:1.5 8、“一次不公正的审判,其恶果甚至超过十次犯罪。因为犯罪虽是无视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流,而不公正的审判则毁坏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源。”此见解出自()。 A、美国哲学家罗尔斯 B、德国哲学家黑格尔 C、法国哲学家波普尔 D、英国哲学家培根 您的答案:D得分:1.5 9、诗句“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出自哪里?() A、《孟子.公孙丑章句上》 B、《诗.大雅.文王有声》 C、《诗经.文王之什.文王》 D、《孟子.离娄上》 您的答案:A得分:0.0 10、根据2013年9月10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五千次以上的,将被依法追究()。 A、民事责任 B、行政责任 C、伦理责任 D、刑事责任您的答案:D得分:1.5 11、“夫政不简不易,民不有近;平易近民,民必归之。”此话是()说的。 A、周文王 B、周公 C、孔子 D、韩非 您的答案:B得分:1.5 12、在我国提倡的一系列职业道德规范中,属于最基本或者最低层次要求的是()。 A、诚实守信 B、奉献社会 C、爱岗敬业 D、办事公道 您的答案:C得分:1.5 13、法律可以起到“定分止争”的作用,这一提法源自管仲,且在()学说那里常被提及。 A、儒家 B、墨家 C、法家 D、阴阳家 您的答案:C得分:1.5 14、在现代社会,由于权利和义务的构成和内涵极其丰富多样,其中,有人认为,权利是行动的资格、占有的资格或享受的资格。权利意味着“可以”,义务则意味着“不可以”。该见解属于()。 A、主张说 B、自由说 C、利益说 D、资格说 您的答案:D得分:1.5 15、中国古人对教育的功能作用与学习的意义有很多充满智慧的阐释,如:“教也者,义之大者也;学也者,知之盛者也。义之大者,莫大于利人,利人莫大于教;知之盛者,莫大于成身,成身莫大于学。”这段话出自()。 A、《论语》 B、《资治通鉴》 C、《孟子》 D、《吕氏春秋》 您的答案:D得分:1.5 16、“凭个人的智慧去治理国家,这是国家的祸患。”这句话是()说的。 A、老子 B、孔子 C、庄子 D、孟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八年级《孟子》下教案汇编 第15课时:卷九《万章章句上》一至四节 1.知识与能力:①能够正确流利朗读全文,能背诵名言名句。 ②了解孟子对孝敬父母的看法,理解文中表达的思想。 2.过程与方法:熟读为主,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加强背诵。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①让学生了解父母之爱,感受父母之情,体验亲情的无私和伟大,让学生懂得为什么要感恩父母。 ②感受中华传统教育的丰富内涵。 一.激趣导入:听阎维文的歌曲《母亲》创设情境导入主题 二.简介思想: 三.合作感知: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和多种朗读方式,使学生正确流利读懂文章,感知文意,体会内涵: 1.自由朗读2.教师范读3学生抽读4全班齐读5小组分读等。 四.讲述故事: 讲述孟子孝敬父母的故事,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五.领悟名句: 1、人少,则慕①父母;知好色,则慕少艾②;有妻子,则慕妻子;仕则慕君,不得于君则热中③。大孝终身慕父母。 释义:人在年幼的时候,爱慕父母;懂得喜欢女子的时候,就爱慕年轻漂亮的姑娘。有了妻子以后,便爱慕妻子;做了官便爱慕君王,得不到君王的赏识便内心焦急得发热。不过,最孝顺的人却是终身都爱慕父母。 终身都爱慕父母的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终身都只爱慕父母,其他如年轻漂亮的姑娘、妻子、君王等统统不爱。 另一种是既终身爱慕你母,又不妨害爱姑娘,爱妻子,爱君王等。若以弗洛依德博士的观点来看,第二种是正常的情感心态,第一种则出于“恋父”、“恋母”情结了。 孟子这段话是通过对大舜作心理分析后引出的。大舜由于没有得到父母的喜爱,所以,即使获得了绝色美女和妻子,甚至自己已做了君王,达到了权力和财富的顶峰以后,也仍然郁郁寡欢,思蓦父母之爱。 所以,如果我们要做到“大孝”,那就应该既“终身慕父母”,又爱少艾和妻子,这才是健康正常的心态。 熟读背诵: 1.学习小组合作背诵。 2.减字法背诵。 七.拓展意义: 联系现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 材料1:老师讲有关父母关心爱护儿女的真实故事。 ①六旬老父捐肾救子:2003年2月,湖北60岁的农民父亲胡介甫将自己的肾脏移植给了患 “尿毒症”的儿子,固执的父亲不容拒绝地告诉儿子胡立新:“没什么比你的命更重要?我宁可自己没命,也不能看着你死! ②年轻母亲舍身救儿:2004年8月27日下午,沈阳市五里河公园5岁的男孩童童掉进鲨鱼池。35岁的母亲刘燕当时也顾不上将手上的相机和肩上的背包放下,直接跳入鲨鱼池中将儿子救出。刘燕在接受采访时只说了一句话:“儿子就是妈妈的全部。” 提问学生:从上面的故事里你看到了什么? 2、学生讲自己和父母的故事:父母为我们做了很多很多,请讲:①父母令你最感动或者最难忘的一件事②父母令你最高兴的一件事 八.教师总结 作业布置: 1.熟读全文。 2.背诵本节课和校本教材中的名言名句。 专题三中国古代传统文化 1、(2012·北京海淀区高三期中考)孔子认为周礼是理想之制度,“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这一思想提出的政治背景是()A.诸侯不满封号,纷纷改称“王”B.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汇篇吿子章句上教案 C.铁农具和牛耕出现并逐步推广D.王室衰微的迹象开始出现 2、(2012·北京西城区高三期中测)孟子和荀子都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在他们的思想中截然相反的是() A.人性善恶有别B.是否实行仁政C.是否主张“礼”D.是否追求气节 3、(2012·北京西城区高三期中测)下列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主张中,反映了当时社会发展趋势的是() A.克己复礼B.兼爱尚贤C.中央集权D.无为而治 4、(2012·辽南五校高三期中考)在评论秦朝灭亡时,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说:“在证明了法家思想确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此处孟子的“一个思想”具体是指() A.制天命而用之B.“民贵君轻”,统治者要实行“仁政” C.兼相爱,交相利D.加强中央集权,防止人民反抗 5、(2012·辽南五校高三期中考)“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下列各项中,与这一政治思想属于同一学派的是() A.“天地之间人为贵,众人之中王为本”B.“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C.“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D.“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 6、(2012·吉林高中质检)《韩非子•奸劫弑臣》说:“世主美仁义之名而不察其实,是以大者国亡身死,小者地削主卑。何以明之?夫施与贫困者,此世之所谓仁义;哀怜百姓不忍诛罚者,此世之所谓惠爱也。夫有施与贫困则无功者得赏,不忍诛罚则暴乱者不止„„吾以是明仁义爱惠之不足用。”材料中体现出韩非子的主张是() A.君主要依法治国B.君主要严刑峻法统治国家 C.人民要服从君主的绝对领导D.君主要以权威来震摄臣民 7、(2012届潍坊市高二期末考试)“天之意,不欲大国之攻小国也,大家之乱小家也。”持此观点的人应是() A.孟轲B.荀况C.墨翟D.韩非8、(北京市西城区高三期末考试)古代学者在评价某人时说:“使民内急耕织之业以富国,外重战伐之赏以劝戎士(奖励将士),法令必行。”此人应该是 A.商鞅B.北魏孝文帝C.唐太宗D.康熙帝 9、(山西省太原市调研)“仁则荣,不仁则辱。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如恶之,莫如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国家闲暇。及是时,明其政刑,虽大国必畏之矣。”这一思想主张最有可能出自先秦时的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汇篇吿子章句上教案 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 10、(山东省青岛市期末)战国时期,在治国方略上主张“名礼仪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的著名思想家是 A.孟子B.韩非子C.墨子D.荀子 11、(江西省红色六校联考)有的学者将战国与春秋时期的各种思想流派分别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这些流派按顺序应是 A.道、法、墨、儒B.道、法、儒、墨 C.法、儒、道、墨D.儒、道、墨、法 12、(浙江省金华十校考试)先秦诸子中有人认为:“伏羲神农教而不诛,黄帝尧舜诛而不怒(过分),及至文武,各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为此,他得出的结论是 A.“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B.“弱者,道之用” C.“法古无过,循礼无邪”D.“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 13、(河南省南阳市质量)孔子主张社会和谐,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孟子主张“政在德民”。这些主张产生共同的社会背景是 A.社会动荡矛盾尖锐B.百家争鸣趋于合流 C.奴隶制度全面崩溃D.封建制度逐步发展 14、(长沙市2012届模拟)西方学者认为,公元前6—公元前3世纪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AxialAge),“人类意识”首次觉醒,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在当时的中国,最具典型意义的现象为 A.诸子并立,百家争鸣B.以法为教,焚书坑儒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崇儒尚佛,兼收并蓄 15、(长沙市2012届考试)战国时期有一个流派主张“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这个流派应是 A.墨家B.道家C.法家D.兵家 16、(2012年北京市朝阳区试题)东周时期(公元前8—公元前3世纪)被称为社会制度嬗变、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共同的文化圈、经济圈形成期。下列史实与这一观点相关的是 A.中国疆域版图的最终确定期B.中国农耕文明发展的巅峰期 C.中国传统文化体系基本形成期D.中央集权国家模式的完善时期 17、(2012年浙江省嘉兴市高三测试)“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下列言论中,与该观点同属一个学派的是 A.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B.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 C.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D.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18、(2012年河南省郑州市质量)王淑臣在《韩国民族精神中的儒教精蕴》中指出:“儒教中包含的这种共同体意识在韩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当国家的现代化成为主要目标时,全体国民能够形成集团协力组织,大规模地发展经济建设。„„儒教主张人必须与天奋斗,与人奋斗,提倡力争。„„正是这种刚健有为的性格、自强不息的精神,韩国才能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处变不惊,从容应对,让经济稳步复兴。”作者认为儒家思想对韩国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A.形成了协作意识和自强精神B.塑造了韩国的民族文化 C.推动了韩国的现代化建设D.渡过了亚洲金融危机 19、2012·长春十一高中高三期初考)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认为“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主张“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下列选项中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宣扬的“君权神授”思想否定了王位世袭传统 B.融合道家学说、法家主张和佛教思想丰富儒学 C.强化君主集权的同时也主张限制君权过度膨胀 D.新儒学从根本上唾弃“为政以德”的仁政思想 20、(2012年马鞍山市质量检测)西方汉学家称中国古代某历史人物为“儒学的第一个神学家”。下列各项中,属于这位历史人物思想主张的是 A.未能事人,焉能事鬼B.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C.以人随君,以君随天D.人心至灵,此理至明 21、(河南省豫南九校联考)秦朝灭亡后“法家学说信誉扫地,而儒家学说被长期推崇为官方教义。不过,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指的是 A.“独尊儒术”也体现出法家的思想专制原则B.法家思想是董仲舒新儒学的核心 C.法家学说被董仲舒全面吸收D.儒家思想已失去了先秦的“民本”特色 22、(2012年北京市西城区文科综合)汉朝初年发生了一次日食,汉文帝(汉武帝的祖父)发布诏书,认为自己“不德”从而导致“天示之灾”,希望天下臣民“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以纠正他的错误。这说明汉统治者 A.接受了董仲舒的主张B.从儒家人士中选拔官员 C.以儒家思想为治国之本D.认为天象与统治密切相关 23、(2012年陕西省咸阳市模拟检测)三国时期,孙权要吕蒙多读书。吕蒙读了一段时间后,鲁肃对吕蒙关于时局的分析,大为钦佩,并说吕蒙“非复吴下阿蒙”。根据以上所述吕蒙可能读的书是 A.《诗》、《书》、《礼》、《春秋》B.《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C.《孙子》、《左传》、《史记》、《汉书》D.《周易》、《老子》、《庄子》、《孙子》 24、(2012年广东省韶关市二模文综)古代治国讲“帝道”(尧舜禹汤治理之道)、“王道”(德政)、“霸道”(法家)。融合此“三道”思想且被当朝统治者采用的是 A.孟子的民本思想B.荀子的政治思想 C.董仲舒的新儒学D.二程朱熹的理学 25、(2012·辽南五校高三期中考)“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传习录》)材料认为加强道德修养的途径是() A.知德合一B.格物致知C.致良知D.穷理格物 26、(2012·北京海淀区高三期中考)下列言论可能出现在《四书章句集注》中的是() A.“苟此心之存,则此理自明”B.“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C.“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D.“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 27、(2012·陕西师大附中高三月考)钱乘旦《现代文明的起源与演进》中这样评价理学:“它的丰富性与普遍性使中国统治者与士大夫相信儒家学说已穷尽世界一切真理。中国既是天下中心,并有着辉煌的、无与伦比的历史与成就.那么中国之外的‘夷务’就不在中国人关心的范围之内。”由此可见理学() A.排斥儒学以外的一切思想B.博大精深但有一定封闭性 C.概括了世间所有自然规律D.内容丰富、探索世界本源 28、(2012·江西师大附中高三月考)台湾作家柏杨认为:中国文化似一条壮观伟大的河流,但是到了14世纪,“它终于淤塞成一个酱缸,构成一个庞大而可哀的时代”。形成“酱缸”现象的主要因素是() A.专制制度B.“罢黜百家”C.“三教合一”D.程朱理学 29、(2012·长春十一高中高三期初考)在量子力学的研究中,科学家发现,如果不去测量对象(电子),对象(电子)便没有位置。有科学家便把这一结果比喻为:月亮在无人看他时,它不存在。当然,这一论断的主旨意在突出微观研究领域的特殊性。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个骇人听闻的论断,居然在一门古老的学科——历史学那里找到了知音。这种历史认识论,与中国古代某一学者的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位学者是() A.孔子B.董仲舒C.朱熹D.王阳明 30、(2012·安徽六校高二测试)有人说:“近代西方什么都禁,就是不禁人的本能。古代中国什么都不禁,惟独禁人的本能。”假如你同意上述观点,主要依据是() A.启蒙思想;民贵君轻B.因信称义;天人感应 C.人文主义;存天理,灭人欲D.信仰得救;致良知 31、(2012·威海高考模拟)《近思录》记载了这样一段对话——问:孀妇于理似不可取,如何?曰:然。凡取,以配身也。若取失节者以配身,是己失节也。又问:或有孤孀贫穷无托者,可再嫁否?曰:只是后世怕寒饿死,故有是说。然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该段对话反映的思想是() A.孔子的礼教B.董仲舒的三纲五常 C.朱熹的理学D.李贽的离经叛道 32、(2012·福建莆田高三文综)朱熹有诗云:“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认为知识及做人的“源头活水”是() A.致良知B.发明本心C.经世致用D.读圣贤书 33、(吉林市普通中学2012届高中毕业班)斯宾诺莎的法律思想是建立在人性论基础之上的。他认为,社会之所以需要法律,是为了约束人们,使之听从理性的指导,而人并不是生来就能听从理性指挥的,因此,法律是人类本性的需要。以下中国古代先贤的思想与之有相似之处的是 A.朱熹B.董仲舒C.李贽D.王夫之 34、(北京市西城区2012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我国佛教强调“直指本心”的修炼方法。与之类似的观点是 A.“温故而知新”B.“格物致知”C.“致良知”D.“经世致用 35、(2012年西安市高三年级第一次质量检测)钱穆说:“宋朝的时代,在太平景况下,一天一天的严重,而一种自觉的精神,亦终于在士大夫社会渐渐萌茁。„„由于当时士大夫之觉醒„„促进了在朝的变法运动”。宋朝时期最符合钱穆所讲的“自觉精神”的是 A.存天理,灭人欲B.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C.天下兴亡,匹夫有责D.明道救世,经世致用 36、(江西省重点中学协作体2012届高三第二次联考)宋明理学家普遍倡导“存天理,灭人欲”的修养论,“格物”、“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齐家平天下”的功名论,其根本出发点是 A.修身养性,提高个人修养 C.规范社会秩序,实现社会和谐B.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D.树立理学的统治地位 37、(安徽省黄山市2012届高考模拟考试历史试题)中国古代某位思想家认为,宇宙“发窍之最精处,是人心一点灵明”;因为人人都有“灵明”,所以“愚夫愚妇与圣人同”、“满街都是圣人”。这位思想家是 A王阳明B李贽C朱熹D王夫之 38、(河南省漯河市2012届期末调研考试)普罗泰格拉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强调人的感知是判断万物的标准,与其有相似哲学观点的我国古代哲学家是 A荀子B朱熹C王阳明D王夫之 39、(长沙市2012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理会得熟时,道理便在上面。又如律历、刑法、天文、地理、军旅、职官之类,都要理会,虽未能洞研其精微,然也要识个规模大概,道理方泱洽通透。”这段话提倡 A.格物致知B.发明本心C.知行合一D.经世致用 40、(2012年北京市丰台区2012年高三文科综合)1241年正月,南宋皇帝下诏,规定朱熹与孔子在孔庙中一同受祭祀。这主要由于朱熹 A.奠定了儒家学说的思想基础B.规范了社会人群的伦理道德 C.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D.提出了格物致知的思想主张 41、(2012年辽宁省文科综合)斯塔夫里阿诺斯评价朱熹的思想时说:“理学(新儒学)„„为不断增长的社会僵化提供了其所以存在的一个学术性理由。虽然这一理由从根本上有助于独特而历史久远的中国文明的延续,但其代价却是形成了压制外界所有的独创性和新观念、显得荒谬可笑的循规守旧。”,斯塔夫里阿诺斯的意思是 A.理学阻止了中国独特文明的延续B.理学缺乏创新性的新观念 C.理学阻碍了儒家思想的发展D.理学成为僵化社会的理论基础 42、(2012年山东省济南市文科综合)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提到:“历史家无从否定理学家增强了以后中国儒生的正直观念和坚决的态度,„„今日来看,他们的立场仍是过于单纯。”这种“单纯”主要表现在 A.理学抛弃了传统儒学“积极入世”的治学态度 B.理学的兴起适应了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 C.理学弥补了传统儒学在塑造人性方面的缺陷 D.理学家们将儒、佛、道思想合而为一 43、(2012年江苏省南京市二模)黄宗羲评价某先贤说:“先生之学,„„出入于佛、老者久之。及至居夷处困,动心忍性,因念圣人处此,更有何道?忽悟‘格物致知’之旨,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该先贤是 A.程颢B.朱熹C.王阳明D.李贽 44、(北京市西城区期末考试)梁启超说:“我自己的政治运动,可以说是受这部书(《明夷待访录》)的影响最早而最深。”他从中受益最深的应该是 A.批判君主专制的思想B.经世致用的学风 C.追求个性自由的主张D.唯物主义的思维 45、(2012年黑龙江省哈师大期末考试)此等论调,由今日观之,固甚普通甚肤浅,然在二百六七十年前,真极大胆之创论也,故顾炎武见之而叹,谓“三代之治可复”。尔后此梁启超谭嗣同辈倡民权共和之说,则将其书节抄,印数万本,秘密散布,于晚清思想之骤变,极有力焉。上述材料表明 1、能够让学生正确流利朗读全文,能背诵名言名句。 2、了解孟子对仁义的看法,理解文中表达的思想。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能够让学生正确流利朗读全文,能背诵名言名句。 了解孟子对仁义的看法。 一、复习回顾 背诵离娄章句上(二)的名句 二、注重朗读 第一步,读准:自由朗读,逐字逐句地读准字音。 第二步,读顺:请两位同学尝试读文,同学们点评。 第三步,听读:听名家朗读,把握朗读节奏和感情。 第四步,读齐:集体齐读,读准确,读出节奏。 三、整体感知 讲述离娄章句上六、七 四、品读名句 名句: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译文:一个人总是先有自取其辱的行为,别人才侮辱他;一个家庭总是先有自取毁坏的因素,别人才毁坏它;一个国家总是先有自取讨伐的原因,别人才讨伐它。 品读: 水的用途有贵有贱(“濯缨”与“濯足”),是因为水有清有浊成的,人的有贵有贱,有尊有卑又何尝不是由自己造成的呢? 不仅个人如此,一个家庭,一个国家,都莫不如此。 人因为不自尊,他人才敢轻视;家由于不和睦,“第三者”才有插足的缝隙;国家动乱,祸起萧墙之内,敌国才趁机入侵。所有这些,都有太多的例证可以证实。我们今天说“保垒最容易从力部攻破”,其实也正是这个意思。 所以,人应自尊,家应自睦,国应自强。祸福贵贱都由自取。你就是你自己的上帝。 五、拓展延伸 小组讨论:以“做最好的自己”为话题,谈谈在生活中应该如何发挥自己的优点。 六、布置作业 熟读文本,背诵名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八年级《孟子》下教案汇编
第20课时:卷十一《告子章句上》七至十一节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有关孟子和孟子的思想;掌握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熟练的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准确把握课文主旨。
3.情感、态度、价值观:本
感知课文,掌握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
教学难点:
理解人性虽然本来善良,但如果不加以滋养,而是放任良心失去等。
教学过程:
一、师范读,生体会。
二、介绍相关资讯:
1.作家作品:
孟子:名轲,字子舆,鲁国邹人。相传为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战国时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散文家。
《孟子》一书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基本上是继承孔子的仁政思想。为行仁政,他首先提出了人性本善的主张。
2.题目赏析:本文选自《孟子•告子章句上》。介绍了人性虽然本来善良,但如果不加以滋养,而是放任良心失去。
三、再读课文,积累相关词语。
四、、师生交流,小组合作理解原文:
五、生合作探究后总结文章主旨:
还是说性本善,只不过侧重于后天的滋养保持一方面罢了。
人性虽然本来善良,但如果不加以滋养,而是放任良心失去, 那就会像用斧头天天去砍伐树木一样,即便是再茂盛的森林也会被砍成光秃秃的。而一旦良心失去,心灵失去把持,还会以为原本就不存在。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心灵的故乡在哪里呢?
现代人惶惑不安,不就正在到处寻找精神的家园、灵魂的故乡吗?
问圣人,圣人也只是回答“操则存,舍则亡”,至于它什么时候出入,故乡在哪里,圣人也“莫知其乡。”
实际上,按照孟子翻来覆去的阐述,精神的家园或故乡根本就无它处可寻,而就在我们自己的身上,就在我们自己的本性之 中。
所以,关键是自我把持,自我滋养,加以发扬光大,而不要到身外去寻求。
一句话——
“还是回家种自己的园地要紧!” 伏尔泰笔下的老实人如是说。
六、背诵课文。
孟子曰:“牛山①之木 尝美矣,以其郊于大国②也,斧斤伐之, 可以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③,雨露之所润,非无萌蘖④之生焉, 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5)也。人见其濯濯也,以为未尝有 材焉,此岂山之性也哉?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 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于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其日夜之所息,平旦(6)之气,其好恶与人相近也者几希,则其旦昼(7) 之所为,有梏亡之矣(8)。梏之反复,则其夜气不足以存;夜气不足以存,则其违禽兽不远矣。人见其禽兽也,而以为未尝有才焉者,是岂人之情也哉?故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 孔子曰:‘操则存,舍则亡;出人无时,莫知其乡。’(9)惟心之谓与?”【译文】
孟子说:‘牛山的树木曾经是很茂盛的,但是由于它在大都的郊外,经常遭到人们用斧子去砍伐,还有够保持茂盛吗?当然,山上的树木日日夜夜都在生长,雨水露珠也在滋润着,并非没有清枝嫩芽长出来,但随即又有人赶着牛羊去放牧,所以也就像这 样光秃秃的了。人们看见它光秃秃的,便以为牛山从来也不曾有 过高大的树木,这难道是这山的本性吗?即使在一些人身上也是如此,难道没仁义之心吗?他们的放任良。心失去,也像用斧头砍 伐树木一样,天天砍伐,还可以保持茂盛吗?他们日日夜夜的生息,在天刚亮时的清明之气,这些在他心里所产生出未的好恶与 一般人相近的也有那么一点点,可到了第二天,他们的所作所为,又把它们窒息而消亡了。反复窒息的结果,便使他们夜晚的息养气不足以存在了,夜晚的息养之气不足以存在,也就和禽兽差不多了。人们见到这些人的所作所为和禽兽差不多,还以为他们从来就没有过天生的资质。这难道是人的本性如此吗?所以,假如得到滋养,没有什么东西不生长;假如失去滋养,没有什么东西不消亡。孔子说过:‘把握住就存在,放弃就失去;进出没有一定的时候,也不知道它去向何方。’这就是指人心而言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