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优秀作文范文>借物批判人

借物批判人

详细内容

篇一:《马克思对抽象的“人”的批判》

龙源期刊网.

马克思对抽象的“人”的批判

作者:刘兴盛

来源:《理论观察》2014年第09期

[摘要]马克思之前的哲学家,大多从抽象普遍的“人”或人的本质出发来理解人,这在根本上采取的是观物而非观人的方式。这不仅不能真正理解现实的人,而且将导致对个人丰富性的遮蔽和抹杀。马克思对现实个人实践活动的奠基和凸显,消解了这种从抽象的“人”、人的本质来理解人和社会历史的错误观念。

[关键词]人;个人;感性;实践

[中图分类号]B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34(2014)09—0011—02

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哲学曾给予马克思很大的影响和启发,但由于他像其他哲学家一样没有对现实的人的感性实践活动进行理解和把握,在对人的理解上始终采取一种从抽象普遍的“人”、人的本质出发的方式,因此仍然是片面的和不彻底的。马克思经过《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①等文本的反思,批判和消解了这种从抽象思辨的哲学概念出发来解释人和历史的做法,将这种观念称之为“意识形态”。对概念化的“人”的深恶痛绝,必然促使马克思对现实的个人及其活动的重视和强调。

一、对费尔巴哈、施蒂纳等人的批判

马克思在《提纲》的第一条中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1〕。费尔巴哈没有把人的现实存在理解为相互联系着个人的实践活动,没有自觉到现实实践着的个人的主体地位,因而只是从客体的直观的形式去理解,但正是他所忽视的这种人类特有的生存实践活动方式才是人之为人、人之区别于物的根本所在。由于忽视了现实个人的生存实践活动,看不到个人之间真正的联系,费尔巴哈只能把本质“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自然地联系起来的普遍性。”〔1〕从而在费尔巴哈那里个体的人也只能是孤立的抽象的,而不是现实的互相联结的,因此费尔巴哈“撇开历史的进程……假定有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的个体”〔1〕。实质上这种理解先行设定了人的本质,仿佛人的本质是先天所固有的一样,然而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1〕即人的本质并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现实个体在后天的生存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和造就的。对此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说得好“先是人出场、露面,然后才造就自身”,即先是现实各个互相联系着的实践着的个人的存在,然后才出现了所谓普遍的“人”,造就了人的本质。因此个人的自由、尊严、发展、幸福等等一切丰富性的内涵以及真实多彩的差异与不同不能消融于大写的人之中,而只能存在和彰显于现实的每一个个体之人的生存实践活动之中。

篇二:《说琴阅读答案》

篇一:说琴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19分)说琴〔明〕何景明何子有琴,三年不张。从其游者戴仲鹖,取而绳以弦,进而求操焉。何子御之,三叩其弦,弦不服指,声不成文。徐察其音,莫知病端。仲鹖曰:“是病于材也。予视其黟然黑,衺然腐也。其质不任弦,故鼓之弗扬。”何子曰:“噫!非材之罪也,吾将尤夫攻之者也。凡攻琴者,首选材,审制器。其器有四:弦、轸、徽、越。弦以被音,轸以机弦,徽以比度,越以亮节。被音则清浊见,机弦则高下张,比度则细大弗逾,亮节则声应不伏。故弦取其韧密也,轸取其栝圆也,徽取其数次也,越取其中疏也。今是琴,弦之韧,疎,轸之栝,滞;徽之数,失钧;越之中,浅以隘。疎,故清浊弗能具;滞,故高下弗能通;失钧,故细大相逾;浅隘,故声应沉伏。是以宫商不识职,而律吕叛度。虽使伶伦钧弦而柱指,伯牙按节而临操,亦未知其所谐也。“夫是琴之材,桐之为也。始桐之生邃谷据盘石风雨之所化云烟之所蒸蟠纡纶囷璀璨岪郁文炳彪凤质参金玉不为不良也。使攻者制之中其制,修之畜其用,斫以成之,饰以出之。上而君得之,可以荐清庙,设大廷,合神纳宾,赞实出伏,畅民洁物。下而士人得之,可以宣气养德,道情和志。何至黟然衺然,为腐材置物邪!吾观天下之不罪材者,寡矣。如常以求固执,缚柱以求张弛,自混而欲别物,自褊而欲求多。直木轮,屈木辐,巨木节,细木,几何不为材之病也。是故君子慎焉。“操之以劲,动之以时,明之以序,藏之以虚。劲则能弗挠也,时则能应变也,序则能辨方也,虚则能受益也。劲者信也,时者知也,序者义也,虚者谦也。信以居之,知以行之,义以制之,谦以保之。朴其中,文其外。见则用世,不见则用身。故曰:“虽愚必明,虽柔必强。材何罪焉!”仲鹖怃然离席曰:“信取于弦乎,知取于轸乎,义取于徽乎,谦取于越乎。一物而众理备焉。予不敏,愿改弦更张,敬服斯说。”——选自《四库全书》本《何大复集》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18.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始桐之生邃谷据盘石风雨之所化云烟之所蒸蟠纡纶囷璀璨岪郁文炳彪凤质参金玉不为不良也2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1)噫!非材之罪也,吾将尤夫攻之者也(2)朴其中,文其外。见则用世,不见则用身答案:16.c(道:通“导”,引导)17.b(b.以:连词,表示目的,来。a.之:①结构助词,的;②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c.则:①连词,表承接关系,就;②连词,表转折关系,但是。d.而:①连词,表转折关系;②连词,表修饰关系)

18.b(“托物言志”说法不正确,应该是借物喻人;文章批判的是“对人才的培养和使用不当”,“不重视人才培养”说法缺乏依据)[来源:学|科|网z|x|x|k]19.始桐之生邃谷/据盘石/风雨之所化/云烟之所蒸/文炳彪凤/质参金玉/不为不良也评分标准:共3分。每错断、漏断1处扣0.5分,扣完为止。20.①咦!这不是木质的过错,我要责备那制作琴的人。②使它的内涵质朴,使它的外表有文采,为人所知就出来为世所用,不为人所知就修养自身。评分标准:①共3分。罪(过错)、尤(责备)、攻(制作),各1分;语句不通顺扣1分。“罪”译成“过失”“罪责”也对;“尤”译成“指责”“批评”也对;“攻之”译成“从事这项工作”也对。[来源:学科网zxxk]②共4分。“朴”“文”(使动用法)、见(为人所知)、用世(为世所用)、用身(修养自身),各1分;语句不通顺扣1分。“朴”“文”要译出使动用法,“见”“用世”要译出被动意思。【参考译文】何子有一张琴,三年没有上弦。他的学生戴仲鹖,拿下来装上弦,进奉请他弹奏。何子弹奏一遍,三次拨动琴弦,弦却不听手指指挥,发出的声音杂乱无章,仔细听它的音响,不知毛病在什么地方。仲鹖道:“这个毛病在于木质不好。我看它黑黑的,弯弯的,快腐朽了。它的质地不能经受弦的拉力,所以弹起来声音不能发扬。”何子道:“咦!这不是木质的过错,我要严厉责备那制作琴的人。凡是做一张琴,首先要选择木材,但更重要的是审察是否按照规格制作成器。琴器有四:弦、轸、徽、越。弦用来发音,轸用来控制弦,徽用来比较音的度数,越用来调和音节。发音就能分出清浊,

控制弦就能显出高下,比较度数就能轻重适当,音节调和就能使音响不沉闷暗哑。故而弦要取它韧性的细密,轸要取它琴捩的圆滑,徽要取它度数的次序,越要取它小孔的通畅。现在这张琴,弦的韧性稀疏,轸的琴捩滞涩,徽的度数失去均衡,越的小孔又浅又隘。稀疏,所以清音浊音不能齐全;滞涩,所以高音低音不能相通;失去均衡,所以轻音重音互相侵越;又浅又隘,所以音声沉闷暗哑。即使让黄帝的乐官伶伦来调弦运指,春秋时的琴师伯牙来按照节拍亲自弹奏,他们也不知如何能使音声和谐了。“现在看这张琴的材料,是用桐木制成的。桐木原是生长在深山幽谷,依据着巨大的磬石,经受着风雨的滋化,云烟的蒸润,外表像彩凤那样焕发,质地像金玉那样完美,不能说不是良材。要是让制作者符合规格做好,修治完善以备随时弹奏,凿削合格以成一张好琴,装饰美观以便出而应世。上等的使君王得到,可以献之于宗庙,陈设在朝廷。下等的使士大夫得到,可以融洽气质,培养德性,引导情操,和睦心志。何至于黑黑的、弯弯的,成为腐朽而无用之物呢!“我看天下不责怪材料的人太少了。把琴柱缚得牢牢的却想使琴弦张弛如意,自己混乱还想要分清事物,自己狭隘还想要求取众多。用直木作车轮,用屈木作车辐,用巨木作斗拱,用细木作大梁,哪能不使材料出毛病啊!因此君子对此是很慎重的。弹琴要有劲,行动要候时,观察要有序,收势要有容量。有劲就能不受阻挠,候时就能应付变化,有序就能辨别方向,有容量就能受到好处。劲,好比就是信用;时,好比就是智慧;序,好比就是仁义;容,好比就是谦逊。用信用来相处它,用智慧指导它,用仁义来制约它,用谦虚来保全它。使它的内涵质朴,使它的外表有文采,为人所知就出来为世所用,不为人所知就修养自身。所以说即使愚笨也能变得聪明,即使柔弱也能变得刚强。材料有什么过错呢!”仲鹖听了不觉恍然若失,离开座位说道:“信用不就是取于弦吗?智慧不就是取于轸吗?仁义不就是取于徽吗?谦逊不就是取于越吗?(只要)一件东西而所有的道理都齐全了。

暂无评价|0人阅读|0次下载|

篇三:《借物喻理作文讲评》

天门山水

鹰潭市第二中学七年级十班占泽寰

期中大考后,我去天门山散心。躲开尘世的喧嚣,我漫步在天门山水间。没有花园的姹紫嫣红,亦没有古镇的一条条河流,天门山只是在乡野静默着,静默着。

稀疏的叶影,成片的湿藓立在山间深灰的岩石上。旱季啊,听不见水声,看不见流水,煞是失望。只见几只吊尾的马蜂在灌木丛间穿行,震得叶儿颤抖起来。凌乱的山路绕着阴潮的罗汉松。倦了,累了,我停下了脚步。

又走了起来,正走着,忽然听见流水的声音,一惊喜,便跳着跑将而去。原来是天门瀑。旱季的天门瀑只剩下几股交叉的水流,没有了磅礴大气之势,却是那么清澈,晶莹透亮,落入阴暗的山沟。

听见了水声,看见了瀑布,那么溪流也不远了。有了这样的精神支柱,我不由得多了一分力气。终于,我来到了溪流旁--湍急的水流,飞舞的水花,水中默默伫立的岩石。我走近溪流,用手触碰它清凉的肌肤,最后抓不住它,让它从指间溜走。

仰头一望。最上头,是蓝水晶般澄澈的天;再下面,是一排火红的柿树,像火焰,像红莲;再下去一点儿呢,是岩石,是溪水。一种悠然的境界在心中激荡回旋,从快节奏城市生活中脱出来的我只觉一阵安心。

多么美妙!我和山中的一切已然一体,那些成绩、分数和评价宛如此刻天边的几丝淡云,飘过就消失。我在树荫下躲避烈日炙烤,那些阳光--像是曾批判过我的毒舌--被树叶遮了去。我心中油然而生了对清闲的渴望。

正当我有这种想法时,我却见一片落叶从树上飘零而下,轻轻地落到水上,转眼间被湍急的,犹如千军万马的水流冲走,跌入山沟。

我心有余悸,回想起之前的想法,感到惊讶--人生就像是一片叶子。一生,有生长,有枯死。只有能抗击风雨的叶子才有资格留在树梢,哪怕最后要枯死。我若是贪求清闲,放弃了拼搏,那才是真正的凋零!

天门山水依旧幽然美丽,我也仍沉浸在这闲适之中。但我此时已经明白,清闲是一时的,唯有勇攀高峰才得长久,才得价值。感谢这山水,让我偷了一会儿闲,也使我不宁的心绪散尽。若没有这山水与我的共鸣,我不会贪得闲适;若我没有贪得闲适的想法,我就不会被那随波而去的落叶所警醒。

漫步在山间石阶上,我透过树叶缝隙,看见毒辣的太阳光已变得温暖。几只大雁从天门山水中飞起,飞至山巅,那梦想的彼岸。

指导老师邓喜爱

小草

鹰潭市第二中学七年级十班郑正

天空中乌云密闭,随着一声“轰隆”的雷声,如牛毛般的细雨倾泻而下。这时,我正在屋中来回踱步,心中的悲愤无法诉说,就像一座隐忍的火山,仿佛随时都会忍不住爆发似的。前几天刚考的数学试卷就在今天发了下来,结束了几天以来一直的紧张和不安。可结果,让我的心情彻底阴沉下来,就像一个漆黑的无底洞。80分,80分,这是个多么大的耻辱,我从来就没有过这样的体会!

转眼,窗外已是一片漆黑,牛毛细雨已经彻底转变成了暴风骤雨,我的心情更加糟糕了。我停下脚步,注视着窗外,希望能寻到一丝抚慰我幼小心灵的事物。无意间,瞥了一眼东湖的草地,就被它深深的吸引住了。曾经碧绿青翠的小草失去了它原有的光彩,它们正被无情的暴风雨刮得左摇右曳,仿佛随时都会被连根拔起。我开始同情它们了,不由得联想到自己的处境,就好象自己也是它们中的一员,叹息不止。

许久,风停了,雨也停了,天空渐渐晴朗起来,一道彩虹

在空中若隐若现。我忽然想起和我同一处境的小草们,我飞一般的奔下楼去,看到的情景让我为之惊叹: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小草们欣欣然的张开了眼,又焕发出它们独有的光彩,昂首挺胸的屹立在那,像不倒的巨人。我的心情顿时释然了。这时,周围静得没有声音,仿佛连空气都凝结了似的,天地间好像只有我与

它们共存。我沉浸在这碧绿小草的光辉中,久久不能自拔。

小草虽然朴实,毫不起眼,但它顽强的生命力,永不言弃的精神却让我悟到了生命的真谛:在生命的旅途中,我们随时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与挫折,但只要相信并坚定自己的信念,总会有雨过天晴,看见彩虹的时候。

指导老师邓喜爱

小草

鹰潭市第二中学七年级十二班付瑾坤

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

从未见过长得这么茂盛的草,只见一片长长的翠绿,像一件织布,从地里一下子冒了出来。不见它的发端,只是看见那绿得像翡翠一样的叶片。

草里稀稀地长着一些五颜六色的花朵,它们绽放着自己美丽的笑颜。蜜蜂和蝴蝶在上面飞舞着并发出了嗡嗡的声音。草上那晶莹的露珠,闪耀着太阳金色的光芒,将小草点缀地更加美好。“我们在迅速地生长!”它们朝人们示意。

这一丛小草似乎都在笑,让人情不自禁地陶醉在这些美丽的精灵里了。草里微微传出一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都在温暖的阳光中酝酿着。每一丛草都是向上生长,下面待长,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绿都积蓄在那些幼苗里,随时准备一展自己的青翠欲滴。小草们就像一个个小小的帆,被风吹得频频摇动;又像一个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那里面藏着什么绝世美酒?

我伫立凝望,觉得这一大片草不只在眼前,更在我心上倾泻而下,使我变得格外的开朗和热情。我沉浸在这可爱的小草之中,脸上满是快乐的笑容。

我忽然记起一年前家门口这片草地曾被几个淘气的小孩烧过,他们拿了张纸边扇边烧,最后把那水灵灵的小草烧成了一片黑黑的焦炭。我曾遗憾的想:再也看不到那翠绿动人的草地了。

到了现在,小草却应了那句话:“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又生长了起来,而且比以前更加亮丽动人。

草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人成长的路上也会有各种阻碍的,只有克服困难才能更好的成长。想到这儿,我轻轻地抚摸了一下那片小小的草,它里面蕴含了多少不屈的意志啊!

在这片生机勃勃的绿草中,我站起身来,不觉加快了赶回家的脚步。

指导老师邓喜爱

火枫

鹰潭市第二中学七年级十班罗雅婧

在我的记忆中,有着一片火红,红得热烈,仿佛一簇簇

火苗在燃烧。

________题记以前,我去过一次北京的香山,在香山中,有一片枫林,大片大片的枫树粗壮极了,枝繁叶茂,只有少许跳动着绿光的树叶,漏下点点细碎的日影,夏天一定很凉爽吧。我暗自思忖,可我来

篇四:《象征、借物喻人和托物言志的区别》

象征、借物喻人和托物言志的区别{借物批判人}.

1、象征(“以物征事”的简称)是借助物象来表现某种概念、思想、精神、品德等。如以“梅”象征高洁、清秀、淡雅、朴素;以“菊”象征高洁与傲霜斗雪的坚强。托物言志是借助

物的象征义来表达胸怀心志。

2、象征分为整体象征和局部象征;托物言志都是整体的。

3、象征具有文化意义上的不确定性,如“海燕”,说象征“革命者”可以,说象征“春的使者”也可以;而托物言志具有文化意义的确定性,如“梅”、“菊”的意义具有确定性。

4、象征重在表现事物的客观意义和精神实质;托物言志重在言志,表现作者主观的思想感情。

“托物言志”和象征的区别是什么?

托物言志,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作者的个人之“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

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

“托”借、假托的意思,可以从志向、情趣、理想、追求、来描述物表现志。通过描绘具体事物的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多用于诗歌、散文创作)。是间接表现主观主题思想的方式之一。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写或刻划,间接表现出作者的志向、意愿。采用托物言志,关键是志与物要有某种相同点或相似点,使物能达意而志为物核。托物言志常借用比拟、象征等手法。

象征是以物喻人,和借喻很相似,尽管只出现了喻体,但实际上是“指桑骂槐”。

托物言志属于作文的整体手法,后者是文章中的局部写法。二者在某些时候是可以相融的。总的说,它们是相辅相承的关系。

象征和托物言志两种手法都是以物写人,都是通过赋予意象某种人格化特征,来寄托作者的某种情感。但二者又不是一回事。象征是以物喻人,和借喻很相似,尽管只出现了喻体,但实际上是“指桑骂槐”。如曾巩的《咏柳》:“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作者借尚未变黄就借助风势在空中狂舞的柳条,象征那些根基未稳,因倚仗权贵而一时得势便猖狂不已的小人,表达对他们的极端鄙视和厌恶。托物言志(广义的托物言志应该包括象征,这里所说的是狭义的托物言志)是作者通过对物象描写和刻画(托物)来表达自己的某种志向(言志)。如李忱的《瀑布联句》:“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作者以不贪恋溪涧而冲奔大海的瀑布表达自己“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之高翔”的豪情壮怀。

唐.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世人称道。

首句“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象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垂緌”暗示显宦身分(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这显贵的身分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了。这“贵”与“清”的统一,正是为三四两句的“清”无须藉“贵”作反铺垫,笔意颇为巧妙。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着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这一句虽只写声,但读者从中却可想见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有了这一句对蝉声远传的生动描写,三四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正象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所说的那样,“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这里所突出强调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两句中的“自”字、“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唐太宗曾经屡次称赏虞世南的“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诗人笔下的人格化的“蝉”,可能带有自况的意味吧。沈德潜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唐诗别裁》)这确是一语破的之论。

清施补华《岘佣说诗》云:“三百篇比兴为多,唐人犹得此意。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端不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比兴不同如此。”这三首诗都是唐代托咏蝉以寄意的名作,由于作者地位、遭际、气质的不同,虽同样工于比兴寄托,却呈现出殊异的面貌,构成富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成为唐代文坛“咏蝉”诗的三绝。

象征、托物言志、托物寓意的区别

象征

象征的本体意义和象征意义之间本没有必然的联系,但通过艺术家对本体事物特征的突出描绘,会使艺术欣赏者产生由此及彼的联想,从而领悟到艺术家所要表达的含义。

另外,根据传统习惯和一定的社会习俗,选择人民群众熟知的象征物作为本体,也可表达一种特定的意蕴。如红色象征喜庆、白色象征哀悼、喜鹊象征吉祥、乌鸦象征厄运、鸽子象征和平,鸳鸯象征爱情等。{借物批判人}.

象征不同于比喻,它比一般比喻所概括的内容更为深广,有的作品的艺术形象,甚至全用象征手法表现出来。“象征”这一词最早出现在古希腊文中,意为“一剖为二,各执一半的木制信物”,但随着词意的不断衍生,如今的“象征”的意义渐渐的演变为以一种形式代表一种抽象事物。

托物言志

“托”借、假托的意思,可以从志向、情趣、理想、追求、来描述物表现志。通过描绘具体事物的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多用于诗歌、散文创作)。象征与托物言志的区别:

1、象征侧重物所具有的性格、品质,托物言志侧重作者的主观感情。另:象征存在文化意义上的不确定性,如“海燕”,你说象征“无产阶级战士”可以,说“春的使者”也可,而托物言志则含有文化意义的确定性,如

“梅”“兰”“竹”“菊”意义比较明显。

托物寓意

一般指借物表意、言外蕴旨的古文诗作的表达方法,往往令人读之如嚼橄榄,回味无穷,较之直抒胸臆者则别有一番韵致。这可能基于两个原因:一是自然界某些事物秉性特殊,容易触发诗人对某些意念的联想;二是诗人所处的社会环境使他们不能直抒胸臆,故而用托物寓意之法。清代冯煦《剑州闻蝉》欧阳修的《画眉鸟》毛泽东《卜算子·咏梅》

托物言志和托物寓意的区别

“托物言志”是把自己的志趣、志向寄托在对某种物的记叙、描写之中。比如“爱莲说”。“托物寓意”是把一个深刻的道理通过对某一物的记叙、描写、议论等表达出来。都是托物,不同在于“寓意”和“言志”。“托物寓意”包括了“托物言志”。也就是说,“托物言志”可以说成是“托物寓意”,而“托

物寓意”却不可以说成是“托物言志”。当诗文中所托之物表达作者某种情怀、某种志向时,用“托物言志”是恰当的。如果所托之物表达的是其他意思,如赞美、批判之类,而没有涉及作者的志向时,用“托物寓意”好一些。

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借物抒情、象征等表现手法的定义及区别(综合)

一、定义

托物言志,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诗人通过描写的物来表明心迹,以及人生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感悟。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作者的个人之“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托”借、假托的意思,可以从志向、情趣、理想、追求、来描述物表现志。通过描绘具体事物的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多用于诗歌、散文创作)。

在具体的诗中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而托物言志的“物”常常是一些具有象征意味的客观事物,诗人借助于此物的一些特性来表明自己的“志”,所以看出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柳永《雨霖铃》),“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处处啼”(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写景的目的就是为了抒情,所以是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诗人写“石灰”“梅花”的目的就是言志,表现自己的高洁情操,所以是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示例

我在我未来的房子周围栽上许多竹子,我要像竹子一样,做一个正直、虚心、高洁的人。

我在书房里摆上几盆青松的盆景,以表达我要像青松一样,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失败,永不言弃!

借物抒情,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柳、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如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抒发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

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是古典诗歌常见的两种表现手法,各自有其独特的作用,但在具体的诗歌鉴赏中,有些考生易将二者混淆,这与二者在形式上相似有关,都是借助外界事物抒发或表达自己的情感或思想的,但只有仔细分析其区别还是很明显的。

借景抒情指的是寓情于景,借助于对客观景物的描写,抒发的是情感,表现的是情绪,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是含蓄的感受,所以它有喜、怒、乐、哀、愁,但我们绝不会把这种情绪看成是一种思想。

象征,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这种以物征事的艺术表现手法叫象征。象征的表现效果是:寓意深刻,能丰富人们的联想,耐人寻味,使人获得意境无穷的感觉;能给人以简练、形象的实感,能表达真挚的感情。象征的本体意义和象征意义之间本没有必然的联系,但通过艺术家对本体事物特征的突出描绘,会使艺术欣赏者产生由此及彼的联想,从而领悟到艺术家所要表达的含义。另外,根据传统习惯和一定的社会习俗,选择人民群众熟知的象征物作为本体,也可表达一种特定的意蕴。如红色象征喜庆、白色象征哀悼、喜鹊象征吉祥、乌鸦象征厄运、鸽子象征和平,鸳鸯象征爱情等。运用象征这种艺术手法,可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可使复杂深刻的事理浅显化、单一化,还可以延伸描写的内蕴、创造一种艺术意境,以引起人们的联想,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艺术效果。象征可分为隐寓性象征和暗示性象征两种。象征不同于比喻,它比一般比喻所概括的内容更为深广,有的作品的艺术形象,甚至全用象征手法表现出来。“象征”这一词最早出现在古希腊文中,意为“一剖为二,各执一半的木制信物”,但随着词意的不断衍生,如今的“象征”的意义渐渐的演变为以一种形式代表一种抽象事物。

以物喻人,把人的行为、性格、品质、精神等借事物的形象表现出来,以物的形象来比喻、指代某种人的一种表现手法。如《白杨礼赞》一文中用“白杨树”来比喻北方的抗战军民。

二.区别

1.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区别:借景抒情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抒发的是情感,表现的是情绪,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是含蓄的感受,所以它有乐、哀、愁,但我们绝不会把这种情绪看成是一种思想。托物言志,更重要的是诗人要通过描写的物来表明心迹,以及人生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感悟。读了上文,大家会发现,这托物言志与比喻修辞好象有些联系,与咏物抒怀有些联系,其实,它还与象征、比兴有联系。象征要有象征体,那便是物,象征要表达的思想就在作者对物的描写和评价之中。比兴呢?最早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这里的“他物”与作者所要抒发的情感必然是有着紧密联系的,“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既是比兴,又是托物,同时也是象征,因为它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也表现了刘焦之情的难舍难分、留恋相许,更是刘焦爱情悲剧的象征。比如:

《垂柳》唐彦谦

篇五:《李杨:我批判的是人的自私与冷漠》

李杨:我批判的是人的自私与冷漠

虽然导演李杨只拍过两部电影,《盲井》和《盲山》,但舆论对他的评价甚高,说他的电影像是一把利刃,帮助我们剖析人性,剖析我们这个社会。小僧见到的李杨,没有想像中那么锋芒毕露,反倒更像是一位文人,细致温和又充满智慧。

《盲井》讲述的是男人的故事,《盲山》又把镜头转向了女人.其实李杨的"野心"不小,他还要继续"盲"下去,再拍一部《盲流》,着眼于留守儿童问题.他始终坚持自己的风格,用强烈的人本主义精神来创作电影,希望用自己的镜头引起对社会,对人性的反思.

李杨对俺说,盲这个字与瞎不同。盲着重一种心理上的视而不见,盲目;而瞎则简单了很多,"目害",即眼睛有病。其实井不可能盲,山也不会盲,要盲的只能是人。他的电影就是要把我们平时"盲点"暴露出来,我们生活在现实社会中,存在很多现实问题。

或许有人会质疑,拍这类反映中国社会阴暗面的电影会不会让国外误解中国的现状?"美国天天都在拍暴力色情毒品诸如此类的电影,国人还不是削尖了脑袋,不惜用偷渡的代价往美国钻?"李杨这样回应。其实不论外界怎么想,中国社会的确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只有正视它们,问题才能得到解决。藏着捂着,是不自信的懦弱,更会使问题越来越严重。或许李杨的电影起不了太大的社会作用,但这种带有强烈自省色彩的现实主义电影能在国内公开上映,是个极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国人己经具备自我省视和批判的勇气了,这是个绝大的进步。

李杨有颇深的纪录片情节,他喜欢起用非职业演员,因为他很不待见那些个戏剧味十足的表演和面孔,他需要用真实的力量打动人。当时谁也没听说过的王宝强被李杨选上,成为《盲井》重要角色,从此走上演艺之路,成了许三多。《盲山》的女主角李璐也凭着片中本色而极具暴发力的表现,被电影界看好。这是对"新浪潮"思想的最好诠释--每个人都能拍电影。

W:李杨导演为什么要这么专注底层题材呢?

李:我就是对底层题材特别感兴趣吧,他们的生活比较丰富多彩吧。虽然我的生活经历和和农村矿山啊都很远,但是我觉得距离会产生美吧。因为我是在大城市艺术家庭长大的,和农村没什么直接的接触,但通过采访和想象进入他们的世界会发现他们的生活也是很丰富多彩的,而且他们才真正是中国这个社会的大多数。

W:盲山比盲井更像是一部纪录片,这样一个几乎是新闻的事件转化成电影语言有难度么?

李:有点困难,而且是大家经常在电视上看到,耳熟能详的新闻事件。这就好比我们去看京剧,京剧的经典段子演什么戏,大家都清楚得很,那角儿要演好就很难了。梅兰芳就就是个很伟大的艺术家,《游园惊梦》票友不知道听了多少次了,自己都能唱出来了,但是还是能被梅兰芳打动,看得潸然泪下,这就是艺术的魅力。

所以《盲山》从新闻报道转化成电影艺术的时候这就是蛮难的。我觉得我还是用了些方法让他看起来不那些像是新闻报道。

W:《盲山》为什么要这么冷静的把当地村民的态度铺开在镜头前?

李:就是要很冷静,不参与不干涉的去说我自己的感情,不(就这些态度和表现)去批判。

再一个呢这部电影主要不是讲述这个女大学生怎么被拐卖,怎么被欺负,不是那么一个故事,更多是批判人的自私和冷漠,对发生于身边的事情的冷漠。

W:这种冷漠您觉得是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还是一个特例?

李: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只不过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冷漠,也要做不同的斗争。人不应该是这样的看客,因为今天你看别人,你很冷漠,没有伸出手去帮助别人,明天当某些事情发生到自己身上的时候也会如此。这不是发生在农村的事儿,城里你说哪发生车祸谁被撞伤了,看看有人来帮你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