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亥杂诗其五划分节奏
详细内容
2010年九年级语文知识竞赛试题 考试时间:100分钟满分100分班级: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得分:____________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2分)1、下列加粗体的字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A、绝眦(cǐ)入归鸟B、浑欲不胜簪(zān)C、札札异机杼(zhǜ)2、下列加粗体的字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A、蹴(cù)尔而与之B、食(sí)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C、伛偻(yǔlǚ)提携3、下列加粗体的字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A、诣(yì)太守,说如此B、负势竞上,互相轩邈(mǎo)C、当(dàng)其租入4、下列诗句书写有错误的一项是()A、折戟沉沙铁未消B、碧玉妆成一树高C、岱崇夫如何,齐鲁青未了5、下列诗句书写有错误的一项是()A、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B、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C、峰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6、下列加粗体的词语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A、城阙辅(拱卫)三秦B、造化钟(钟爱)神秀C、自缘(因为)身在最高层7、下列加粗体的词语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每有会意(领会)B、期年(满一年)之后C、既加冠(授予)8、下列加粗体的词语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A、夙夜(整夜)忧叹B、若(你)为佣耕,何富贵也C、路转溪头忽见(出现)9、下列加粗体的词语不属于帝王年号的一项是()A、庆历四年春B、晋太元中C、庐陵欧阳修也10、、下列加粗体的词语不属于词牌名的一项是()A、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B、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C、江南春·千里莺啼 11、下列古文中,朗读节奏划分有错误的一项是() A、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B、诚宜/开/张圣/听 C、生/亦/我所欲也12、下列古诗词中,朗读节奏划分有错误的一项是()A、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B、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C、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13、因其所写之诗反映当时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而被后人称为“诗史”的诗人是()A、白居易B、杜甫C、李白14、在诗歌创作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唐代诗人是()A、李白B、李商隐C、白居易15、赵翼《论诗》“江山代有才人出”的下句是()A、各领风骚数百年B、各领风骚数十年C、各领风骚三五天16、王湾《次北固山下》“江春入旧年”的上句是()A、海上生明月B、海日生残夜C、海上生红日17、“问渠哪地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作者是()A、王维B、朱熹C、苏轼18、“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的作者是()A、王维B、孟浩然C、韦应物19、下面对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A、这首诗写的是诗人自己的几间茅屋被秋风吹破的情景,表现的却是忧国忧民的情感。B、“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两句写出天气快速变化,乌云蔽空,大雨将至的情况。C、“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中的“忍能”是说诗人自己因为心慈手软,宽厚地容忍了顽童当面抢夺茅草的行为。20、下列对辛弃疾《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的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A、这首词是写给作者的好友、力主抗金的志士陈同甫的。B、“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一句中的“的卢”是拟声词,摹仿战马奔跑时发出的声音。C、词中所写到的充满豪气、领兵杀敌的将军,正式作者理想中的人物。21、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2分)A.古人中不乏刻苦学习的楷模,悬梁刺股者、秉烛达旦者、闻鸡起舞者,在历史上汗牛充栋。 B.“崇尚科学文明,反对迷信愚昧”受教育。 C.继续提高稿件的编辑质量,决心向文学刊物的高层次、高水平攀登。 D.惊叹不已。 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对的打“√”,错的打“×”)21、“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是宋带诗人苏东坡咏西湖的名句,意思是“如果把西湖比作美丽的西施,不论略施粉黛或浓妆艳抹都很美丽动人。()22、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描写塞外奇丽风光的名句,一个“直”字,写出边塞荒凉,烽火台燃起大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一个“圆”字,写出沙漠上的夕阳又大又圆,给人以亲切温暖而苍茫壮丽的独特感受。()23、韩愈的诗句“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写出诗人因力谏皇帝遭贬途中感受。“云横”一句是前瞻:云雾茫茫,岭南一带哪有我的家哟?“雪拥”一句是回顾:立马蓝关,大雪弥天,连马也找不到回家的路啦!() 24、“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是杜牧咏史的名句,它的意思是:如果东风不给周郎以方便,东吴的两为美女大乔和小乔都会被抢去,供曹操享受了。这一诗句以小见大,富于形象性,表达了作者对“赤壁之战”胜负原因的见解。()25、“无可奈何化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宋代词人晏殊的名句,该句感叹流年逝去,一种若有若无的淡淡闲愁,其艺术表达的特点是善用比喻和夸张,使描写变得更加真切。()26、“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是元代散曲家张养浩的名句,句中的“山”指的是泰山,“河”指的是黄河。() 27、“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周敦颐的《爱莲说》这样结尾,在最后一句,作者表达了对“爱牡丹者”,亦即大众的认同() 28、在《马说》的开头,韩愈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而在文章的结尾,作者感叹:“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这两处都强调了在当时的社会并不缺乏人才,而是缺慧眼识才的“伯乐”。() 29、在《岳阳楼记》中,范仲淹推崇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情怀;而在《醉翁亭记》中,欧阳修则表达了在失意之时仍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志向。() 30、南朝梁文学家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写他畅游长江三峡所看到的“天下独绝”的奇山异水,表达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三、填空题(共26分) (一)读下面这段文字,根据拼音写出汉字。(3分) 60周年精彩绝lún(1)的国庆大典,60周年积累的雄厚实力,60周年舒展开的中华民族(jué)(2)起巨幅画卷,犹如擂响的战鼓,极大地激lì(3)着全体中国人民,坚定信念,紧密团结,继续谱写新的伟大篇章。1、(),2、(),3、() (二)根据上句写出下句,或根据下句写出上句。(9分)1、过尽千帆皆不是,。2、,只有香如故。 3、、,带月荷锄归。(陶潜《归园田居》)4、无限山河泪,。(夏完淳《别云间》)5、山重水复疑无路,。(陆游〈游山西村〉)6、但愿人长久,。(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7、落红不是无情物,。(龚自珍《己亥杂诗》) 8、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9、绿树村边合,。(孟浩然《过故人庄》)(三)根据语境填空。(10分) 1、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末尾,表达行人已经消失在须地里,诗人还在深情地目送的诗句是:,。2、王维的山水田园诗被素轼赞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其中,《山居秋瞑》的三、四两句尤为精彩:,。 3、人们总是把愁怨比做连绵不断的流水,比做斩尽还生的野草,而李清照却另寻了一个新思路,她说:,。(李清照《武陵春》) 4“香”在古代诗词中很常见,如“风吹柳花满店香”、“风住尘香花已尽”等,请你再写出含“香”字的连续两句古诗词名句:,。 5、根据提供的语境,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语句,使其与前后文组成一段协调完整的话。(2分) 海潮,放远了谛听才觉得深邃;忠告,放远了品味才觉得亲切;友情,。所以,哲人说“距离产生美”,确实如此。(四)名著阅读。(4分) (1)“万卷经书曾读过,平生机巧心灵,六韬三略究来精。胸中藏战将,腹内隐雄2009年10月6日诺贝尔物理学奖揭晓,你班为此举行一次以“知识就是力量”为主兵。谋略敢欺诸葛亮,陈平岂敌才能。略施小计鬼神惊。”这首诗赞美的是哪位好汉?题的自主教育活动。请你参加相关的主题活动,完成以下任务。写出与他有关的情节。(一个即可)(1)阅读下列一则新闻,并给这则新闻拟定一个小标题。(2分)2009年10月6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09年诺贝尔(2)他是一个严厉的父亲,他通过书信的方式对儿子的生活和艺术进行悉心指导,物理学奖授予英国华裔科学家高锟以及另外两名美国科学家。 这些家信凝聚着他对祖国、对儿子深厚的爱。这些家信汇成册,就是诺贝尔物理学奖评审委员会说,当今信息社会以通信技术为基础,华人科学家高锟 (书名)(3)成语“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是根据《三国演义》(战役)中”周瑜定计火攻曹操”的故事演化而来的。四、简答题(共22分)1、我国有许多富于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例如“春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你最喜欢哪一个节日?请选出来,并说说你对这个节日的理解。(请按节日的时间、特点、意义的顺序加以回答)(4分)答:。2、“爱国”、“思家”、“友谊”是我国古代诗人常常表现的内容。请你选定其中一项,并完整地写出一首表现这一内容的诗歌(要求写出作者及标题)(3分)答:。3、“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请你谈谈对孟子这段话的理解。(4分)答:。4、“岁寒三友”指的是什么?请默写出一首有关方面的古诗词(包括题目、作者)(3分)答:。5、综合性学习(8分) 发明的光纤“彻底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光纤对通信所起作用,好比轮子之于交 通。光纤令我们能够以极少能量、较高速度远距离传输信号。高锟教授是继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李远哲、朱棣文、崔琦及钱永健之后,第八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华裔科学家。(2)结合下列相关的链接材料,联系自身的成长经历,谈谈你的感受。(4分)☆1966年,高锟提出了用玻璃代替铜线的大胆设想:利用玻璃清澈、透明的性质,使用光来传送信号。用以传送容量几近无限的信息传送,当时被外界笑称为“痴人说梦”,那段时间,他遭受到许多人的嘲笑。☆高锟远赴日本、德国,甚至美国大名鼎鼎的贝尔实验室,不断地进行实验。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终于在1981年,第一个光纤系统面世,彻底改变了人类的通讯模式。高锟教授的理论于九十年代被广泛利用,造就了今天互联网的大发展,被誉为“光纤之父”。(3)老师要准备布置教室,打算在教室的墙壁上张贴一些教育学生读书立志的条幅,请你写出有关这些内容的教育条幅的名言警句一句。(2分) 九年级语文竞赛试卷二 时间120满分120 第一部分综合运用与阅读实践一、综合运用(7分) 1.汉语中,一些词语在特定场合使用显得非常文雅。说出下边词语所表示的意思。(2分)令尊:乡梓:见谅:雅兴:2.就下面两则材料进行探究。(每小题1分,共3分) 材料一:据新华社电:奥地利作家、剧作家埃尔费里德·耶利内克女士摘得2004年诺贝尔文学奖桂冠,成为诺贝尔文学奖史上第十位女性。诺贝尔文学奖给耶利内克带来的不仅是无上的荣誉,还有超过100万欧元的巨额奖金。在被问及获奖后的计划时,耶利内克说她不打算去旅游,一个人所拥有的最有价值的东西就是时间,我的乐趣不需要花钱。 材料二:据《青年时报》报道:英国剑桥大学已决定授予著名小说家金庸先生荣誉文学博士名衔。金庸先生在获授剑桥荣誉文学博士学位后,随即向该校提出申请,请求到该校继续攻读博士课程,剑桥校方表示无此必要。但金庸先生坚决请求入校就读,最终得到校方同意。金庸先生告诉记者,入剑桥攻读博士课程,志在求学,而非为求学位。(1)请你从这两则材料中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 (2)请写出你对这个问题的探究结果或解决的办法: (3)假如你是这两则材料中其中的一位,你将会怎么做?答: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分)一位青年苦恼的对昆虫学家说:“我不知疲倦的把我的全部精力都花在我爱好的事业上,结果却收效甚微”昆虫学家说:“你是一位献身科学的有志青年。”这位青年说:“是啊,我爱好科学,也爱好文学,对音乐也感兴趣,我把时间全都用上了。”昆虫学家从口袋里掏出一块放大镜说:“把你精力集中到一个焦点上试试,就像这块凸透镜一样。”昆虫学家告诉这个青年的意思是: 二、阅读实践(57分)(一)文言(10分) 钱思公虽生长富贵,而少所嗜好。在西洛时,尝语僚属,言平生惟好读书,坐则读经史,卧 则读小说,上厕则阅小辞,盖未尝顷刻释卷也。谢希深亦言:宋公垂同在史院,每走厕必挟书以往,讽诵之声琅然闻于远近,亦笃学如此。余因谓希深曰:“余平生所做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盖惟此尤可以属思尔。(《“三上”文章》作者:欧阳修) 注:(1)钱思公、谢希深、宋公垂:皆北宋人名。(2)属思:聚精会神地思考,构思。4.解释加点的词。(4分)语.()惟.()顷刻.()尤.()5.翻译加横线的两个句子。(2分)讽诵之声琅然闻于远近,亦笃学如此。译文: 6.上文共举了三件事,其共同点是:。(2分) 7.请列举一个同样能体现上文这种治学精神的名人的例子。(2分)答: (二)说明文阅读:(共12分) 盲鳗 ①鲨鱼是海中的霸王。作为最凶猛的鱼类,鲨鱼在海底世界所向披靡,游弋所及,其它鱼儿闻风丧胆,落荒而逃。 ②反抗一位占有绝对统治地位的暴君,并不是件简单的事情。盲鳗,无疑是有勇有谋的行刺者。 ③盲鳗细长的体型似鳗,通常也只有鳗鱼一般大小,在形体上便输了鲨鱼一畴。盲鳗无法寄希望于采用什么新式的高精尖武器,它只能依靠智慧和特长,采取“曲线救国”的策略。④盲鳗的口像个椭圆型的吸盘,里面镶着锐利的牙齿。当盲鳗用吸盘似的嘴吸附在鲨鱼身上时,这位残暴的君王并没有意识到危险已至。这可能出于下面两种原因:首先,盲鳗的吸附举动很容易被理解成谄媚,如此紧密而持久的亲吻还能有别的解释吗?特别是对于习惯于君临天下、俯视群臣的鲨鱼来说,它怎么会理解这小小的依附者竟敢怀有野心呢?其次,吸附的盲鳗紧贴在鲨鱼身上,随它四处游弋,时间一长,鲨鱼再狡猾也会渐渐放松警惕,“它不过是在狐假虎威,分一点残羹冷炙”。鲨鱼甚至可能这样自以为是地想。⑤吸附在鲨鱼身上的盲鳗开始一点点向霸王的腮边滑动,鲨鱼甚至会以为此乃更近一步的谄媚,而这时,盲鳗已经悄悄地从鳃边钻进它的体内。鲨鱼应该觉得有点儿不对劲儿了,但为时已晚,盲鳗得到它的信赖和纵容,直入它的腹腔。“会不会有什么危险呢”鲨鱼想,但也仅是想想而已,因为盲鳗一直是依附于己的宠臣。 ⑥此时,盲鳗深居霸王的体内,成了它名符其实的“心腹”。这个无法面对面与鲨鱼抗衡的小动物,此时可以在霸君的腹内掀风作浪。它开始大举吞食鲨鱼的内脏和肌肉,食量很大,每小时吞吃的东西相当于自己体重的两倍。一边吃,盲鳗一边排泄。它怡然自得,优哉优哉;鲨 鱼却承受不住了,后院起火,“火”来自内部尤为难熬,鲨鱼痛苦地翻腾却无法摆脱那两排已深入体内的利齿。 ⑦小鱼吃大鱼不再是奇迹,面对面的劲敌好抵御,心腹之患最是难防。盲鳗“痛打落水狗”,从里到外将鲨鱼吃个干净,然后掉头便走。⑧盲鳗为了这顿美餐,人类三十六计中至少六个计谋被用到了。首先是瞒天过海,笑里藏刀,真地问:“老师,天太冷了,院子里的雕像没有衣服穿多可怜啊!我们给他穿件棉衣,好吗?”老师只是一笑,并没有在意。过了一会,又有一个孩子提出了同样的建议。于是,老师决定带着孩子们举行一场为雕像穿棉衣的仪式。我想,随着时光的推移,孩子会长成大人,孩子自己穿过的棉衣将永远存留在他们的记忆中,冬天里一块石头所获得的刻骨的温暖,将使那日后有形与无形的风雪中穿行的心感到美好与安慰。 得以靠近鲨鱼,随后是暗渡陈仓潜入腹内,再来个釜底抽薪,最后是走为上。还有一计,便是苦肉计。因为盲鳗经常钻进鲨鱼腹内,很少见到阳光,眼睛已经退化变瞎。这也是它名为盲鳗的原因。击败霸君,不可能不付出一些代价,更何况,盲鳗虽然瞎了,可嗅觉和口边小须的触觉却进化得异常灵敏,能够察觉鲨鱼腹地一切静态与动态。好一个侠肝义胆的刺客。8.简述盲鳗“曲线救国”有哪些策略。(3分) 9.第⑥段中“心腹”通常解释为。(2分)10.第⑥段划线句使用的说明方法是什么?有什么作用?(4分) 11.作者认为盲鳗是“好一个侠肝义胆的刺客”,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述一下理由。(3分) (三)叙事散文阅读(共13分) 孩子施舍的天堂张丽钧 看过一幅儿童画:一个鱼缸,里面游动着六条漂亮的大尾巴金鱼;在鱼缸的四周,围着六只眼睛发亮的小猫。我心里一笑,想:六比六,还省得争抢打架。但是等等,看那幅儿童画下面歪歪扭扭的题字,居然是:“太美了,舍不得吃!”我的心禁不住温柔地一动,为自己精神的庸俗而愧怍。 一日,走在熙熙攘攘的大街上,一个坐在妈妈自行车后座上小椅子里的孩子突然喊道;“谁,找,你!”我和那位妈妈一同看那广告牌,广告牌上那位目光深沉的先生,正对着我们凝望。我无声地笑了。那个孩子得不到妈妈的回应,拽了一下妈妈的衣服,继续不依不饶地指着广告牌说:“妈妈。你看呀,谁,找,你!”那位妈妈似乎明白了什么,猛地回头捂住了孩子的嘴。我再次抬头看时,也终于明白了孩子所谓的“谁找你”,原来是“雅戈尔”的误读。我很为那小气地捂住孩子嘴的妈妈遗憾,真的大可不必,孩子并不是在存心丢你的脸,虽说他没有读对一个字,但他那大声读出三个半边字的热情与勇气不是很可贵吗? 一个幼儿教师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下雪了,人们都穿上了棉衣。一个孩子跑到老师跟前很认 在这个物质的世界里,我们的精神有时会觉得恍惚无依。“成熟”折磨着我们。我们眼看着自己的纯真与热忱、敏感与同情一点点被剥蚀、被风化。法国伟大的人道主义者阿尔贝特·史怀泽先生说:“我本能地防止自己成为人们通常所理解的‘成熟的人’。因为,与成熟相伴的往往是如此不和谐的词:贫乏、屈服、迟钝、顺从命运的理性化„„”在“早熟”成为全球性流行疾病的今天,让我们悉心守护那弥足珍贵的童真与童趣,并让自己知道,这童真与童趣是上帝送给人类的最后的礼物,是上帝通过孩子施舍给我们的美丽天堂。12.根据全文内容,为本文重新拟个能揭示主题的标题。(答案不超过方格限定的字数)(2分) 13.简要概括本文写了哪三幅生活画面?(每条不超过25格,3分)①②③ 14.根据文章主题,说出文中画线句“我”“为自己精神的庸俗而愧怍”的具体含义。(2分) 15.反复品味第三段中最后一句话的含义,说说你的理解。(3分) 16.结合本文内容和下面两段资料,说说生活中我们应怎样对待本文所讨论的中心。(3分)(1)在乘凉的时候,我看见院里的一个女孩将吃下的葡萄核埋在花盒里,想种出葡萄来。几天后,女孩的花盒里居然长出嫩嫩的葡萄藤来(直接种葡萄核是长不出葡萄的),女孩开心极了。实际上葡萄是女孩的父亲瞒着女儿插下去的。(根据刘柳的《萌芽》缩写) (2)一个小男孩拿着一美元到处买上帝,一位老人问他买上帝干吗?他告诉老人,父母去世了,叔叔抚养他,但叔叔摔伤了,医生说只有上帝能救他。老人卖给了小男孩一瓶“上帝之吻”饮料。并告诉小男孩,你叔叔喝了这瓶饮料就没事了。后来老人花重金请世界顶尖医学专家治好了男孩叔叔的伤。(根据翻译作品《上帝之吻》缩写)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各题。(9分) 第五课时己亥杂诗 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首诗歌。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情味,领悟诗歌的意境。 3.领会作者的爱国之心。 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韵味,领会作者的爱国之心。 1.龚自珍,(1792—1841)清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又名巩祚,字璱人,号定庵,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清代进步思想家和诗人,是近代史上改良主义运动的先驱之一。 2.《己亥杂诗》是诗人辞官后的杂诗,作于道光十九年(1839)诗人辞官南归,后又北上迎取眷属。往返途中,写了绝句315首。记述了诗人的家世出身、仕官经历、诗友交往、生平著述以及思想感情、革新建议等。课文所选为第五首。 3.写作背景 道光十九年(1839),也就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龚自珍已48岁,对清朝统治者大失所望,毅然决然辞官南归,回归故里,后又北上迎接眷属,在南北往返途中,他若有所思,有所感,就用鸡毛写在账簿纸上,投入一个竹筐里。后来共“得纸团三百十五枚,盖作诗三百十五首也”(《与吴虹生书》),写就巨型组诗。这就是著名的《己亥杂诗》──那一年是己亥年。本文选自《己亥杂诗》的第五篇。作者当时愤然辞官,离别亲朋好友,愁肠百结。 1.读准诗歌。 2.朗读诗歌,划分节奏(方法提示:朗读古诗要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重音合理,读出作品的感情和气势。) 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写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有何言外之意?怎样理解龚自珍的“化作春泥更护花”?己亥杂诗其五划分节奏 (诗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沦的顽强精神。诗人以落红自喻,将国家喻为花。言外之意是说自己虽已辞官,但对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仍是一样的关心,自己仍要为祖国效力。) 3.你从“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句诗中你联想到什么?我们应该学习什么?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不正是这两句诗的最好印证吗?学生讨论,反馈。) 1.背诵默写这首诗歌。 2.诗歌中写诗人奉献精神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赏析“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句诗歌。 首诗写作者辞官离京,远去天涯的无边愁思,表达了诗人政治理想至死不变的执着态度。作者以“落红”自喻,含意深刻,耐人寻味。 《己亥杂诗》考评课教案 主讲人:班级:八(四)班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及主要内容。 2、能力目标:联系作者写作背景,联系上下文,理解诗意,体会情感,当堂背诵全诗。 3、情感目标:领会作者拳拳爱国之心。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领会作者拳拳爱国之心。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点拨法、联想想象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言 以前我们学的诗多是唐宋时期的作品,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距今仅一百多年,清代龚自珍的一首诗。仔细看老师写课题,请同学们一起跟着书写。 (二)解题 中国古代用天干地支纪年法,本诗所指的“己亥年”是1839年。这一年龚自珍辞官南下,一路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记录成315首日记体组诗。因为都写于己亥年,所以将这315首诗都称为——《己亥杂诗》。 (三)作者简介与写作背景 龚自珍(1792——1841),字璱人,号定庵,浙江仁和(现在杭州市)人,近代思想家、文学家,是近代启蒙思想的先驱。道光九年(1829)进士,由于力主改革弊政,受当局排挤,48岁那年(1839)愤然辞官南归。 一路上,他有所思,有所感,就用鸡毛写在账簿纸上,投入一个竹筐里。后来共“得纸团三百十五枚,盖作诗三百一十五首也”,这就是著名的《己亥杂诗》。这首诗写诗人离京感受。 (四)朗读诗歌己亥杂诗其五划分节奏 1.学生自读2.磁带范读3.划分节奏 己亥/杂诗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4.学生齐读 (五)自主学习 1.小组讨论诗歌各句中字词主要意思,联系课后注释,给同学们5分钟时间,小组同学试着翻译这首诗歌。 2.汇报交流(找一些同学来解释并翻译) A.浩荡离愁白日斜: 浩荡:广大无边。离:离开京城、朝廷。白日:太阳 B.吟鞭东指即天涯: 吟鞭:鸣鞭。即:走向。 C.落花不是无情物:落红:落花。 D.化作春泥更护花:花:暗指朝廷、国家。3.总结全诗: 满怀离愁正对白日西下,扬鞭东去从此辞官赴天涯。 落花不是无情之物,(它)化作春泥培育出新的鲜花。 (六)解析 一二句写龚自珍报国无门,终于辞官回归杭州故里,心情十分苦闷。用“浩荡”来形容愁之深、之久。用夕阳西斜来烘托离愁,更为愁绪抹上了一层重重的色彩。以夕阳西沉、暮色苍茫的气氛强化了诗人离京时的眷恋、怅惘、失落、孤独的情怀。甩响马鞭,奔向遥远的天涯,从此和朝廷天各一方,决然离开京城,湮没于滚滚红尘之中。 三四句运用比喻,把落红比喻为辞官后的自己,花比为国家和朝廷,言外之意,虽然辞官,但在国家需要时,也愿意效力,抒发自己愿为朝廷效力的决心。 (七)巩固 1.背诵全诗。 2.随堂小练习:①本诗中那句表达了作者报效祖国的愿望: ②本诗中那句表达了作者对京城的眷恋和深切的离别情绪: 五、总结 本诗是龚自珍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诗的含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抒发了诗人离京南返时的愁绪,黯淡的前途迫使他甩鞭远离京师。另一方面表达了诗人虽已辞官远赴天涯,但不甘退伏,憧憬未来,有机会还要为国效力的决心,流露了作者效忠朝廷与国家的深沉丰富的思想感情。全诗寓情于物,形象贴切,浑然一体,感人至深。 六、作业 背诵全诗并完成《随堂优化训练》相关练习题 七、板书设计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情感:眷念、怅惘、失落、孤独 。 夕阳西斜(烘托) 运用比喻:落红-----辞官后的自己;花-------国家和朝廷 三四句写不甘退伏,憧憬未来,寄寓爱国情怀。 总第课时 《己亥杂诗》教学研究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及主要内容。 2、过程与方法:诵读、自学、解析、赏析、背诵、练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作者拳拳爱国之心。 教学重点:体会诗歌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领会作者拳拳爱国之心。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可由解释诗题中的“己亥”导入) 这一年,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曾经强盛的大清帝国行将没落;这一年,腐朽没落的清政府,对外卑躬屈膝,对内大肆打压,官吏贪污腐败,百姓民不聊生;这一年,力主改革时弊龚自珍愤然辞官南下,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记录在了315首日记体组诗中;这一年是1839年,道光19年,农历己亥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龚自珍写于己亥年的杂诗当中的一首。 二、作者简介: 龚自珍:一名巩祚,字璱人,号定庵,清代思想家、文学家。48那年愤然辞官南归。他诗、文、词各体兼长,并精通经学、文字学和史地学。文章奥博纵横,自成一家。行文独具风格,于蕴藉中洋溢着激情,于客观描述中寄托着深意,诗歌瑰丽奇肆,成就尤大。 三、朗读诗歌 1、录音范读 2、学生自读 3、教师泛读 4、划分节奏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四、自主学习 1、小组讨论诗歌各句中字词主要意思 2、汇报交流 A.浩荡离愁白日斜:浩荡:广大无边。离:离开京城、朝廷。白日:太阳(白日依山尽。) B.吟鞭东指即天涯:吟鞭:鸣鞭。即:走向。 C.落花不是无情物:落红:落花。 D.化作春泥更护花:花:暗指朝廷、国家。3.总结全诗:满怀离愁面对夕阳西下,鸣鞭东指从此浪迹天涯。凋落的花朵仍然有情有意,化作春泥培育出新的鲜花。 五、译文欣赏,整体感知 1、在这首诗中你读出了作者哪些感情? 2、你觉得哪种感情更占上风?从哪句话可以看出来? 明确:一二句:通过写景表现诗人辞官南归的愁苦心情,通过动作描写表现离去时的决绝。三四句:抒情。以落红自比,表明自己仍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 前两句:辞官离京(抒情、叙事) 后两句:以落红自喻,阐明心志。(借代、比喻、议论) 感情:离别忧伤——回归喜悦——积极的人生态度 六、品读感悟 一二句写龚自珍报国无门,终于辞官回归杭州故里,心情十分苦闷。用“浩荡”来形容愁之深、之久。用夕阳西斜来烘托离愁,更为愁绪抹上了一层重重的色彩。以夕阳西沉、暮色苍茫的气氛强化了诗人离京时的眷恋、怅惘、失落、孤独的情怀。甩响马鞭,奔向遥远的天涯,从此和朝廷天各一方,决然离开京城,湮没于滚滚红尘之中。 三四句运用比喻,把落红比喻为辞官后的自己,花比为国家和朝廷,言外之意,虽然辞官,但在国家需要时,也愿意效力,抒发自己愿为朝廷效力的决心。 (可以对整首诗进行赏析,也可以对单独的某个句子或某个字进行赏析。) 七、主题探究己亥杂诗其五划分节奏 主旨:写作者辞官离京,远去天涯的无限愁思,表达了诗人的政治理想至死不渝的执着态度。 1、对国家民族的那份执著的忠忱。 2、不甘于沉沦,为国家民族贡献力量。 3、牺牲自己,培养后人的无私奉献精神。 八、作业安排: 1.背诵全诗。 2.随堂小练习: ①本诗中那句表达了作者报效祖国的愿望: ②本诗中那句表达了作者对京城的眷恋和深切的离别情绪: 九、板书设计: 己亥杂诗 龚自珍 一二句写浩荡离愁,黯淡宦情,挥鞭远离京师。 三四句写不甘退伏,憧憬未来,寄予爱国情怀。 十、教学反思: 己亥杂诗·其五(2139人评分)8.3朝代:清代 作者:龚自珍 原文: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己亥杂诗》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的内容,领悟作者情感,体会作者不懈追求理想的精神。 2、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3、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解题 《己亥杂诗》共315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这一年作者愤然辞官南归,后又北上接迎眷属,往返途中将见闻感受写成三百一十五首杂诗,统名曰《己亥杂诗》。己亥指清道光19年(1839),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本文选自《己亥杂诗》的第五篇。 三、作者简介 龚自珍,号定庵,清代人,近代思想家、文学家。由于力主改革弊政,受当局排挤,48岁那年愤然辞官南归。他诗、文、词各体兼长,并精通经学、文字学和史地学。文章奥博纵横,自成一家。行文独具风格,于蕴藉中洋溢着激情,于客观描述中寄托着深意,诗歌瑰丽奇肆,成就尤大。有《龚定庵全集》。 四、朗读这首诗 五、对诗句的理解: ①句:在无边无际的离愁中,眼看夕阳又西下了。 ②句:自己离开京师回南方,马鞭东指,从此便同朝廷远隔了。 ③④两句:落红并不是无情的东西,它怀恋大自然,即使委落尘埃,也要化作春泥,护有新花生长,作者以落花自比,寄托了要培植人才,为国家和社会竭尽余力的怀抱。 六、理解赏析 此诗前两句写景。望着夕阳西下,牵动了作者广阔无边的离愁别恨,这离别之愁,不仅是离别家眷,更是离别朝廷。诗人的马鞭所指,东即天涯海角,可见辞官的决心之大。但辞官不等于放弃理想,亦未割断自己与朝廷的感情牵连。 诗后两句正是作者一片拳拳忠君爱民之心的形象体现。后两句抒情。落红并不是无情的东西,它怀恋大自然,即使委落尘埃,也要化作春泥,护育新花生长。作者以落红自比,言外之意是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景中寓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七、名句赏析 诗的后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自然而然的融入议论“化作春泥更护花”。 本意虽然是辞官,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八、小结全文 这首诗写作者辞官离京,远去天涯的无边愁思,表达了诗人政治理想至死不变的执着态度。作者以“落红”自喻,含意深刻,耐人寻味。 九、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完成课后练习。 十、板书设计 己亥杂诗 龚自珍 一二句写浩荡离愁,黯淡宦情以“落红”自喻三四句写不甘退伏,憧憬未来寄予爱国情怀 夕阳西下→ 浩荡离愁→吟鞭东指→轻松愉快→落花自比有所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