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游记>地理论文400字

地理论文400字

详细内容

篇一:《有关地理教学论文》

有关地理教学论文

11级艺术设计车伟伟

改革开放二十余年来,教学改革也跃上了一个又一个的新台阶,教学改革的目的就在于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个体潜在的内在学习动因,从而使绝大多数学学生都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个体最大的创造力。笔者以地理学科教学为载体,充分调动学生自身的内在学习动因,进而实现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这个亘古至今的终极目标,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目前,教育界大力倡导的使学生学会学习,就是这种目标的具体化。

一、把地理形象思维作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切入点

地理教学中的地理形象思维是通过典型的地理现象,反映和把握地理事物本质的思维活动。地理形象思维不仅是思维过程中的一个闪念、一颗火花,而且是可以经常地存在于教与学的过程中。在教学中,进行地理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对于全面开发学生大脑(特别是右脑)、全面培养学生学习地理、认识地理并在实践中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提供给学生的地理形象内容从形式上看可以分为三类:一是通过实物、模型、幻灯照片、声像资料等表现具体可观的地理形象;二是通过教师生动丰富的语言,描绘出具体的地理情境;三是通过简洁的线条符号和地理示意图形附加少量的说明文字表达一定的地理知识内容的形象化图示。它们都为教学中构成地理形象思维的丰富材料。

二、利用感性材料,强化语言表达,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感性认识是思维的起点,思维就是对形象、直观的感性材料进行加工整理,上升到对事物的本质及规律的理性思考。初中生的时空抽象能力有限,教师必须从初中学生实际出发,教学中充分运用形象思维的丰富材料,把一些地理事物或现象通过直观的形式予以展示,教师进行必要的点拨、讲解,引发学生思考、探究,必要时进行适当的暗示或提醒,同时要求学生对这些感性材料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强化表达能力。例如:在“黄河水系”的教学中,幻灯片上黄河下游的流域面积明显地比中、上游缩小,这种一反常态的现象可以作为让学生从直观的视觉中进一步训练其抽象思维能力的一种素材。我们都知道黄河因中游流经黄土高原,大量的泥沙在下游地平水缓的华北平原沉积,使河床抬高而成为“地上河”,高出地面的河床再也不可能接纳支流入黄河干道(水往低处流的道理人尽皆知,但这一点仅从流域的平面图中是不可能直接观察到的,学生必须通过抽象思维才能得出的结论)。而在讲解黄河中游特点时,教师事实上已把原因告知了学生,因而,这一要求对初中生而言并不太难。

三、联系生活实际,活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在水产业和野生动物及自然保护区等章节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死记硬背去掌握水产品的种类及分布、自然保护区的分布及所保护的珍稀动物,出现张冠李戴、移花接木的现象在所难免,甚至比比皆是,但教学中如能与学生日常生活实际结合,则效果就大不相同。例如:利用温州地处东海之滨的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的优越性,让学生凭自己的生活经历讲出所吃过、见过或了解的鱼类,再把这些鱼类按生活在淡水或海洋进行分类,这就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如,把野生动物的分布情况与国内的旅游景点有机地结合起来,许多学生原本对珍稀野生动物本身并不感兴趣,但因为平时的一次旅游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念念不忘,利用这种潜意识去识记野生动物或自然保护区就成了他对以往旅游的美好回忆。效果自然也不同凡响。人类学、心理学、生理学、逻辑学的新发现证实:人类具有巨大的潜能。人类储存在脑内的潜能惊人,平常只运用到潜能资源的10%。美国着名心理学家乔瑟夫·摩苏博士说:“人的潜意识好比一座‘冰山’,浮出水面一小部分是意识,而潜意识隐藏在水下大部分。„„人只要适当地加以运用,记忆就变得十分轻松。”

实践证明,教学中注重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越贴近,其学习的兴趣和识记的效果就越好,期间的思维活动也越活跃。

四、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诚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为引发学习热情,可以从邮票、旅游、动物世界等多种角度进行切入,以充分激发、活跃学生的思维和参与整个教学过程,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体,但一切形式总是为内容服务的。地理教学本身旨在通过这些载体,让学生学会思考,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将看似繁杂、互不相关的地理事物与现象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揭示出来,这需要学生具有一定逻辑思维能力。例如:长江大堤上的“万寿塔”塔基为何要“建”在九米多深的地下?你知道原因何在?从中可以揭示哪些相关的地理知识?粗粗一看,万寿塔与地理知识能有什么关系,至多因为塔身太重而江堤地质不硬陷入地下的吧!如果没有仔细思考,这一结论很迎合常人心理,但事实上,众所周知,塔基原本是在高出河面数米的江堤上,因年代久远,长江受泥沙淤积,河床抬高并超过塔基,为了保护塔身免受江水浸蚀而在四周筑土叠砖,年复一年,四周越来越高,塔基便“越陷越深了”。那么这个原因本身又是怎样形成的?这就可以联系到长江上、中、下游的水文特点植被情况:长江上游多穿行高山深峡之中,水流湍急,落差大,植被情况相对较好,即便有泥沙入河,也因流速快而不能沉积。中下游河道流经平原地区,地势低平,使流速减缓,必然使泥沙沉积,抬高河床。通过“万寿塔”塔基低于地面这一普通现象,引发学生进行地理方面的逻辑思考,从而达到深化教学的目的。

五、精心设计问题,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可以特意对一些问题进行设计,以定向培养和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中的某一方面的能力。

1、通过引导学生转变看问题的角度,培养创造性思维的灵活性

中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往往会犯单向性思维的错误,这种情况下,教师引导他们转换思考问题的角度是至关重要的,往往有“蓦然回首”之功效。如:有学生问:“老师,你曾说过南海诸岛中,岛屿都很小,而且尽是珊瑚礁”,“这样的岛还值得保卫吗”?问题提得很幼稚,但很实际。因此教师仅从岛屿本身去解释是很难有说服力的。但如果转换一个角度来思考,学生就很容易接受了。根据“海洋法公约”岛屿拥有与大陆一样的权利。可以围绕岛屿划定其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等等各类管辖海域。据海洋学家测算,一个面积为2平方千米的小岛,从围绕该岛的领海基线起划定宽度为12海里的领海,则该小岛即可拥有面积为400平方千米的领海海域,此外还有12海里的毗连区及从领海基线起算宽度为2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可想而知,为什么不能放弃哪怕是再小的看似毫无价值的孤岛了。象这样把审视问题的角度进行变换而使问题变得明了,极易锻炼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灵活性。

2、通过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同一问题,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广阔性

同样是上面的小岛问题,教师在引导学生思考时,可以从多个角度切入,充分让学生理解其保卫的价值,小岛作为国土的一部分,不仅具有主权意识(国防意义),而且具有广阔的资源价值(海域内的石油、天然气、矿产品、鱼类及其他生物,更具有开采捕捞形成的经济价值。例如在“南海诸岛”的教学中,南海诸岛,绝大部分是水下暗礁、暗河和暗滩,岛屿不多,其共同点是海拔低(最高的石岛海拔不超过15米),面积小(最大永兴岛仅1.85平方千米),南海诸岛分布范围展布在南北纵长1800千米,东西横宽800多千米的南海广阔海域,约160万平方千米,占我国管辖“蓝色国土的一半还多,其主权方面政治意义可想可知。同时从自然资源方面思考,岛上长夏无冬,林木繁茂,海岛众多,鸟粪积藏量十分丰富,为农业发展提供理想的天然有机肥,具有相当的经济开发价值。再者,之所以聚集众多海鸟,缘于就近海域具有丰富的渔业资源,所以这里也是中国第二大渔区和重点开发渔区。第四,据科学勘测表明,南海盆地如同其他海底盆地一样,均已发现有大型储油、气的地质构造。因而保卫南海每一个看似不起眼的珊瑚小岛,其意义远不在于小岛本身,而在于它是扞卫国家的领土主权,保卫丰富的海洋渔业资源和丰富的石油及矿产资源。因此通过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同一问题,可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广阔性。

3、通过引导学生转换问题形式,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深刻性

教学中最忌学生对问题浅尝则止,似懂非懂,一旦碰到实际解题,就变得束手无策。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就同一问题,从不同的形式引导学生加以思考判断,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如在“森林资源”一节的教学中,通常学生往往只倾向于对森林作为自然资源的认识,而忽视作为环境资源的认识,

不仅要让学生明白森林作为一种自然资源在工农业生产、人民生活、国家建设中的作用,更要让学生懂得森林作为大自然的总调度室在环境保护中作为一种重要的环境资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4、通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独特性

许多发明创造,最初往往源于想象,以往在人们看来似乎异想天开,而今经过研究都一一成为现实,对于学生在课堂中的一些突发奇想,作为教师首先应从保护的角度表示理解,充分呵护这种具有创造性的思维,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尽管在今天用台风发电还是一种奇想,但有谁能肯定,明天不会成为事实呢?为收集雷电而献身的富兰克林,用自身体温去孵化鸡蛋的爱迪生,当时不也是被人们视为疯子吗?例如学生在学习季风气候中的“台风”这一知识点和第七章风能发电之后,学生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既然风能发电,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用台风发电呢?台风来时,往往是狂风暴雨、停电、交通中断、通讯受阻,给人类带来不可预料的灾难、损失。如果把台风用来发电,便可化害为利,保持通讯畅

通„„”在我看来,这就是可贵的创造性思维。如果这时候对学生这种“无稽之谈”进行批评甚至取笑,那么,势必会扼杀学生积极思考、活跃思维的积极性,因而必须采取肯定的方式给予鼓励。这样不仅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而且我们可以利用学生的想象,培养其创造性思维的独特性。如,学生中有人喜欢集邮,一张精心设计的精美的邮票,可产生种种相关的联想:如从“引滦入津”的邮票引导学生联想我国水资源的现状与分布和利用,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提出南水北调?从“矿石”邮票引导学生联想我国矿产资源的种类、储量、分布。只要因势利导,利用邮票中诸多与地理知识相关的题材,引导学生就相关的地理知识进行联想,自觉地思考。事实上就我国发行的邮票而言,如果不是受发行时间和学生个人藏品的局限,初中许多部分的地理知识都可以从邮品的不同角度反映出来。利用这种想象,通过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引起与之相联系的另一个或一系列新的事物的表象观念的出现。只要引导得当,让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等心理活动,体会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形成较为全面系统化的地理知识,而且这种知识或能力的形成,受原有基础的局限很少,很大程度取决于学生对邮品的熟悉程度。心理学家丹尼尔·戈尔曼在《情商》一书中曾指出“过去一般人认为高智商就等于高成就,研究表明:人生的成就至多只有20%归于智商,而80%则受情商的影响。”情商是人生个体最重要的生存能力,影响着学生学习的各个层面。通过对邮票画面的地理知识题材的想象、联想,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由此掌握相关地理知识的系统性,正是一种情商的牵引,其间的努力正是要实现从20%到80%之间的转化。

思维是人类智力的核心,青少年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面的拓宽,思维也逐步地从具体的感性思维向抽象的理性思维过渡,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引导是强有力的影响因素,无论是从思维的模式、方法或就其深刻性、广阔性、灵活性和创造性都有一定的影响,这里借用某位名人的话说:“庸师向人奉送真理,名师则使人发现真理”。“送鱼”固然鲜美可口,但终究是暂时的,而“赠网”才是永久的,它促使你学会怎样捕鱼,并将受益终身。

1、义务教育初级中学社会第一册及参考

2、小学教师之友——地理卷

3、《中学地理教学参考》1999年第7-8期

4《上海教育》2001年第6期

5、《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票目录》84年

篇二:《中国地理论文》

就中国国情谈谈谁来养活中国[摘要]:1994年美国学者莱斯特-布朗的报告《谁来养活中国》敲响了中国乃至世界人的心弦。此后又提出“中国的中国威胁论”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以及资源环境现状提出了质疑。中国日益严重的水资源短缺,高速的工业化进程对农田的大量侵蚀、破坏,加上人口增长,中国为了养活10多亿的人口,得从国外进口大量粮食,这可能引起世界粮价的上涨,对世界的粮食供应产生巨大影响。中国的粮食是否能够养活全中国13亿人口成了备受关注的问题。随着中国的人口老年化加重,人口向城市大规模的涌入,环境受破坏,耕地面积减少,后备耕地资源不足越来越严重,中国是否还能够理直气壮的说向世界证明我们的实力成了一大考验!本研究从以中国的国情为基础,从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入手分析中国粮食现状,并给予相关解本国决粮食短缺的建议和应对措施。

[关键字]粮食危机耕地人口增长自然环境现状

引言

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最新预测指出,中国粮食净进口量由1997年的416万吨,增加到2010年的976万吨和2020年的2,224万吨,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粮食进口国。中国拥有13亿人口的国家,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地域辽阔,类型多样,地形复杂。纬度跨度大,配合上南方独有的亚热带季风气候,使得我国独特丰富的物产资源,形成北回归线沙漠上的绿洲。中国国土排名世界第三位,然而由于人口基数大,平原少,耕地资源不足。使得中国人均耕地只有1.3亩,比世界人均耕地面积为4.8亩少3.5亩[1]。耕地在全国土地总面积中的比重,我国仅占10%,美国占20%,多山的日本占12%,印度达56%。我们用全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全世界22%的人口。2008年春季开始,国际粮食价格飙升,引发了众多国家的粮食危机[2]。粮食是国家的根本,中国的耕地为了满足全国人民需求,我们应该高度重视我国的耕地资源,切实保护耕地,保证粮食长期满足中国人的需要。在切实了解中国国情的情况下,采取积极的政策措施。

1.中国现状分析

1.1中国人口现状

根据第6次中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2011年中国人口数为13.7亿。近十年年均增长率0.57%。其中全国城镇人口比第五次人口普查多出2.07亿人,乡村人口减少1.33亿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比上次人口普查增加了13.46个百分点。此外,我国人口老年化加重,据统计2011年我国各年龄段占人口比例为:0-14岁占16.60%,15-59岁占70.14%,60岁以上占13.26%,65岁以上占8.87%。[3]

1.2中国的粮食产量分析

解放前后1936年-1975年粮食产量稳步增长如图下表一

图一

通过图二显示中国人口正在以一定的速率稳定增长,粮食总产量呈波动式变化。人均粮食产量成波动式缓慢增长。从1998年-2008年人均粮食产量低于400公斤。通过图三可以清楚看出人均粮食从1999-2003年人人均粮食产量持续下降的幅度。

图二图三

上世纪表明中国粮食总产量反复波动,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卖粮难”、“买粮难”现象反复交替出现,粮食市场价格波动十分显著,粮食市场陷入一种“短缺”与“过剩”交替发生的循环波动之中,粮食政策陷入了“多了放、放了少、少了统”的怪圈。年度连续性是中国粮食产量波动的另外一个特点,这体现了粮食产量一旦下降就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恢复过来的特点。尤其是近十几年来体现尤其明显。1998年粮食产量达到一个高峰51229.5万吨后,就出现四年减产周期,而且从2004年到2008年这连续五年增产后才恢复到原来的水平。由于在1953-1984年的粮食市场,实行的是政府定价的统购统销政策。1985年以后逐步放开粮食市场,中间有过几次政策的反复,直到2004年才实现购销的市场化,实现人均粮食的稳步增长。但是随着人口的继续增长,耕地资源的减少,粮食短缺,粮食危机问题将凸显出来。[7][8]

1.3中国耕地现状

表二

我国耕地偏少,目前全国人均耕地仅12亩,不足世界人均耕地的1/3。1980至1995的15年间全国耕地减少6.5亿亩,相当于减少了一个安徽省的耕地。1990年中国粮食播种面积为17亿亩,以后逐年减少,到1994年粮食播种面积只有16.4亿亩,首次低于国家制定的安全警戒线。1995年开始中国粮食播种面积一直低于安全警戒线。2000年、2001年和2002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分别比上年减少7035万亩、3575万亩和3284万亩。据报道,2005年,全国共减少耕地1002.4万亩,其中,建设占用318.2万亩,灾毁耕地80.2万亩,生态退耕585.5万亩,因农业结构调整减少耕地18.5万亩。与此同时,全国各地通过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460万亩。增减相抵,2005年度全国耕地面积净减少542.4万亩[9]。其他年份的耕地占用情况如表二所示,造成耕地急速减少的原因,除了因灾损毁和农业结构调整占用了一部分耕地外,各类建设占用了大量耕地。

2中国的粮食危机及自然地理因素分析

2.1中国粮食危机

然而依据《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2020年全国粮食消费量将达到5725亿公斤,按照保持国内粮食自给率95%测算,国内粮食产量应达到约5450亿公斤,比现有粮食生产能力1增加近450亿公斤[10]。2004年以来,在保护耕地的措施实行期间,我国粮食产量和年产量保持稳定上升,在2008至今的粮食年产量达到5亿公斤以上,人均粮食也将近400kg的小康标准,仅靠少量的进口基本能满足国内的粮食需求,尽管我国粮食年产量仍然保持增长势头,但增产趋势已渐转缓。目前,人均400kg粮食也仅仅是小康水平的下限。随着人口的继续增长、人民收人水平进一步提高和城市化加快,粮食供需缺口将不可避免地增大,这对中国粮食安全在22世纪仍将面临巨大的挑战。随着人地环境的恶化,人口的增长,耕地资源的退化,这就对中国的粮食产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从人文方面控制人口增长及改进技术外,要想养活中国人还对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的改善提出更高的要求。

在过去7年时间里,全球粮食的供给都小于需求。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只有动用储备粮食。目前全球粮食储备量达到了历史最低水平。水资源的短缺成为最主要的限制粮食生产的因素,它抑制了粮食生产的继续扩大。此外,我们还持续将农业用地改做其他用途的数量是惊人的。例如,在美国每5辆车所占用的土地量相当于一个足球场那么大。我们有100万辆车,那就需要20万个足球场那么多的土地用来建高速公路和停车场。全世界最好的农民们发现很难继续提高其农业技术了,无非是使用高产品种,高效化肥,缺少更多的突破[11]。那么控制人口增长,保护自然环境和耕地资源成了提高粮食产量的热点研究话题。

2.2中国地理自然因素

我国有着960万平方公里土地,海域面积300多万。疆域的辽阔,纬度跨度大气候类型多样。我国类型多样,地形复杂。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三级有利于水汽输入,水运沟通,水能丰富。最高海拔4000米以上;第三级阶梯最低,东部的丘陵和平原,海拔在500米以下。山区面积广大(山区面积占2/3)可以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经营[12]。复杂的地貌类型对地貌及气候上的水热条件产生了深刻影响。山地海拔,形成了垂直分布的植物带生物物种多样性丰富。

随着我国人口继续增长,森林被大量的砍伐,破坏严重(如下图四所示),在西北地区已经形成了我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第二级阶梯水土流失严重,东北地区土壤次生盐渍化,甚至出现荒漠化。东南部多山地地形,生态脆弱,植被破坏,加上雨水冲洗,使得水土流失严重,环境修复困难。一些自然灾害随之而生,耕地受破坏、被建筑工地挤占,又加剧环境恶化,形成一个正反馈的恶性循环过程。此外,耕地中也存在着许多问题,重用轻养、次生盐渍化、次生潜育化、复种指数增长不快,耕地资源减少,后备耕地资源匮乏。此外还面临着生产力地区差异明显;地区分布不均,保护和开发问题突出等现象。

图四[13]

3.面对粮食潜在危机应采取政策

除了继续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之外,我们还可以采取其他积极的措施,切实从保护耕地入手,增加粮食储备等措施。

3.1国内政治方针

一、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按照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不得占用的耕地。基本农田是耕地中的精华,对此实施更为严格的保护。确立我国耕地保护的两大政策框架:用途管制制度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明确了土地管理工作重点从保障建设用地供应转到切实保护耕地;转变了土地管理的工作方式即从分级限额审批制度转到用途管制制度。

二、对被占用耕地的农民给予合理的补偿:各级地方国土资源部门在编制年度土地利用计划时,应充分考虑本地区补充耕地能力。按照差别化管理的原则,对补充耕地能力不足的或落实不好的,相应减少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的计划指标,通过‘以补定占’,形成耕地占补平衡倒逼机制。”[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