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成语典故素材>故乡的皮影戏

故乡的皮影戏

详细内容

篇一:《怀念家乡皮影戏》

家乡古老的皮影影戏是我一生的不舍,那时而苍凉激越、时而辽远深沉的旋律,至今还会萦绕在我的耳畔,让我想起辽西松岭山区那座美丽的小山村,想起村里那些老艺人影台上表情凝重质朴的演唱。

我们那个村子在义县地藏寺乡,叫杨树沟,有二千多口人,男女老少都喜欢看皮影戏。每年挂锄以后,是庄稼人一年之中最清闲的时光,大田经过三铲三趟,男人把锄板和犁铧上的泥土擦掉,放回库房,三一伙俩一群在树荫下顶牛、下五福(家乡传统游戏),躲避烈日的燃烤,女人则把满是汗渍的衣衫抱到村边的小河旁清洗。挂锄是乡下看皮影的最好季节,村里每年在这个季节都要唱会影(一家一户许愿在自家院子里唱的影叫院影,全村家家摊钱唱的影叫会影),请影匠(当地对皮影艺人的称呼)唱十天半月皮影戏。

这是我童年里一段抺不掉的记忆。村中的一片空地上,临时用木板搭建起一个大约四米见方的影台,三面和顶棚用黑布围严,只留下一面安放影窗。天还没黑就有些老人和孩子拿着小板凳在台前占地方,皮影戏还没开场,人们的欢笑声已经填满了村子的上空。到影匠支起影窗,点亮影窗后面两盏油焾很粗的煤油灯时,看皮影的人已黑压压一片。

天完全黑下来,开场的锣鼓声响过,喧哗声渐渐平息,家乡人分外熟悉、分外亲切的影调,一种类似于布谷鸟发出的咕咕声和皮影四弦胡音乐声揉和在一起,开始飘荡在暮霭中。这是不同于其他地区、其他皮影班子、自己独有的音乐影调,似乎是大自然的天籁之音,只有在杨树沟这块土地上才能听到。

小时候我就感觉我们村的影调听起来与众不同,但不知道为什么。后来长大了,才了解了其中的奥秘。原来有一件乐器是我们村皮影班子独有的,这件乐器的制作工艺是村皮影班子一个姓陆的影匠自家的独门绝技,而且只有这位姓陆的影匠才能用这把影胡演奏出那种特殊的音色。

这位姓陆的影匠叫陆德重,是我家邻居。他家的皮影箱子传到他这一辈已经是第四代了。他哥哥陆德山也是影匠。在村皮影班子里他哥哥唱髯,拉四弦,他唱小,拉葫芦头。葫芦头是我们这一带方言,其实就是板胡。陆德重的板胡不细看和普通的板胡一样,没有什么区别,但一细看就看出了门道。原来区别在板胡壳的造型和材质上,普通板胡壳呈圆形,是用椰子壳做的。而陆德重的板胡壳呈桃形,板胡壳是山榆树钱籽经过加工而成的。方法是把山榆树钱采来晾干,揉碎去皮只留籽,再把榆树钱籽放进容器里加水沤烂,捣成粘稠状,贴在桃形模具上,阴干后取出模具即可。这种山榆树钱籽制成的板胡壳声音浑厚、低沉、圆润,听起来有一种苍凉悠远的味道。

陆德重也不知道他家的绝技是哪一代先祖的发明,只知道是他家的祖传艺,一代一代传到今天。正是这种声声不息的传承,构成了民族文化的绚丽多姿、神奇迷人!{故乡的皮影戏}.

&&

如今,我离开家乡已经三十年,每当夜幕降临时,萦绕在耳边那熟悉的影调就会响起,好像又一次听到村里皮影老艺人动情的演唱:长叹气,口打咳,心中有话说不出来&&

这是传统皮影《双失婚》里一句唱词,也许这句唱词唱出了今天老一代皮影戏艺人的无奈。让我想起去年回老家拜访陆德重老人时的情景。杨树沟老影匠都已相继离世,只有他一人还活着。那天,年过八十的他躺在床上,身边放着那个影箱子和那把葫芦头。他见到我,坐起身,轻轻地将葫芦头拿在手里,不禁一声长叹,唉,现在电视家家都有,没人愿意学了。他记得父亲将手艺传给他时语重心长地说:好好学,这可是能靠着过日子的好手艺。可谁想到传了几辈子的手艺这几年无人问津。传到他这传不下去了!

两行热泪,顺着老人的脸颊流下,落在了与他相伴了几十年的影箱上。

没想到,这是我和他老人家最后的一次相见。今年春天,县文化馆非遗中心派我回老家录制一套陆德重老人的伴奏皮影光盘。进村才知道,去年冬天,老人已经过世了。那把特制的葫芦头由他的儿子陆占军保存着,但陆占军并没有从父亲那里把演奏技巧传下来,在这个世上唯一会使用这把葫芦头的人带着遗憾离永远开了我们。

篇二:《那些年喜欢的皮影戏》

那些年喜欢的皮影戏

小的时候最期盼的事情就是村里老年人玩的皮影戏,每次影布前面都会围着我和我的小伙伴们,那一个个生动、活泼、可爱的小矮人在影布后面给我们用“肢体”讲着幽默的故事很是吸引我们,因此常常晚回家而被父母责骂,可是想到第二天给同学们讲看到的皮影戏被围观,心里很是自豪,责骂的难过瞬间忘到九霄云外。现在每天穿梭在大城市的我,很少看到皮影戏,只要看到关于皮影戏都会留心保存下来,脑海自然流露出童年的那份美好回忆。在这里我“毫不吝啬”的把我知道的皮影戏和大家分享,虽然皮影戏现在被大家关注的越来越少,但是皮影艺术却被堪称为当今影视艺术的鼻祖,据史书记载,皮影戏起源于中国,始于先秦,兴于汉朝,盛于宋代,元代时期传至西亚和欧洲,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我国出现最早的戏曲剧种之一。我是土生土长的陕西人,就先说下陕西的皮影戏吧!陕西皮影简介

陕西皮影分为东路皮影和西路皮影,东路皮影以华县制作的最为突出。其特点是:刀工精细、线条明畅,设色艳丽,所雕帝王宫殿、佳人绣阁、才子书房、军营帅帐、桌椅门窗、花木怪石,无不逼真;文臣武将、才子佳人、工农兵商子、男女老少形象生动,维妙维肖。尤其是华山皮影艺术沿袭不衰,上学的时候有去看过一次,人还不少。一班戏由五人组成,车推筐背即可携带全部戏具。在巷道庭院都可搭台演戏,既简单又方便。陕西浦城皮影{故乡的皮影戏}.

蒲城皮影多用牛皮制作,故俗称“牛皮人马子”。男性浓眉大眼,女性秀婉妩媚。在装饰花纹上,最具有代表性的要称“万字”雪花型的图案结构。色彩明快,线条优美,造型小巧,生动逼真。蒲城皮影唱腔分老腔和碗碗腔两种。老腔戏为板腔体,旋律粗犷,腔调简单,气势豪放,慷慨悲壮。剧目多以历史故事为题材,其中以三国故事为最,代表作有《长坂坡》、《出五关》、《取西川》等30多本。现在蒲城皮影多用碗碗腔演唱,其剧目十分丰富,最有代表性的有《金碗钗》、《香莲佩》、《春秋配》、《四岔捎书》、《火焰驹》、《清素庵》、《白玉钿》等。既有“多情佳人逢奇遇,落难公了中状元”一类的爱情戏,也有“忠臣多遭难,奸贼妄弄权”一类的忠奸斗争戏。

北京皮影{故乡的皮影戏}.

听朋友说北京皮影戏相传明代即有,明武宗正德戊辰三年(1508年)北京曾举办百戏大会,皮影戏就参加了演出。另传皮影自明中叶从兰州和华亭先传入河北涿州、后再传到京西、北郊农村,然后入城并形成东、西城两派。清代北京皮影已很普及。除深受农民、市民欢迎外,还进入到宫廷。康熙时,礼亲王府设有八位食五品俸禄的官员专管影戏。嘉庆时逢年过节等喜庆日子还传皮影班进宅表演。当时的北京影戏班白天演木偶,夜晚则于堂会唱影戏,有不少京剧演员也参加影戏班演出。北京皮影线刻见长,自清中叶后,在造型上借鉴京剧,出现了生、旦、净、丑、末的脸谱。

唐山皮影{故乡的皮影戏}.

在唐山当地有一则古老的谜语是这样影射皮影戏的“远看灯火照,近看像个庙,里头人

马喊,外边哈哈笑”。相传明万历年间,在滦州有一位叫黄素志的不得志的生员,考试屡试不第,但他多才多艺去过北京见过皮影戏,在游学时就把北京和故乡的皮影戏带到客地,把皮影介绍到个新地方而且得到了发展,是皮影艺术的传播者,顾颉刚在《滦州影戏》中有记载。明末清初,由于统治者倡导,皮影戏兴盛繁荣,皮影戏在滦州、乐亭发祥,极为当地群众所喜闻乐见。清朝中叶,民国初年,乐亭崔家聚德堂影班、张家中兴堂影班、刘家庆和堂影班、史家翠荫堂影班办得最大最好,皮影名艺人荟萃,又培养了大批新秀,影响深远,名满京东。20世纪30年代,乐亭影在沈阳(时称奉天)、长春(时称新京)等大城市演出,受到观众热烈欢迎,传播到日本、朝鲜等国。张绳武、张占科等著名皮影世人应邀陆续在国内和国外灌制了大量唱片,使皮影戏的流域更为广阔,一些唱腔得以保存。唐山皮影戏的特点是造型夸张,一个人形分六部分,用铁丝和丝线操纵自如,从造型看人物高额通鼻小嘴,颇典雅。

旧事物很容易被新奇的事物所取代,国人愈来愈少的关注皮影戏,偶尔能碰到国外的游客喜欢皮影戏,在这个追逐时尚新事物的时代,皮影戏仍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希望能继续得到传播和发展。

篇三:《皮影戏的发展与传播》

皮影戏的发展与传播

摘要:

中国的皮影艺术渊源流长,它是一门融绘画、雕刻、文学、音乐、舞蹈、表演于一身的综合性民间艺术。在我国,上至王宫贵族,下至贩夫乡民,受到社会各阶层的喜爱,流传的地域也十分广泛。本文通过追述皮影戏的发展历程、介绍皮影戏的传播状况、综述皮影戏的历史地位,指明战争这一强制性因素加速了皮影戏的广泛传播。

关键词:

皮影戏、发展历程、广泛传播、历史地位、战争

一、引言

早在摄影、电影和电视发明的一千年前,作为一种奇妙的光影艺术——皮影已经给中国人带来了无尽的欢娱、梦想和希冀。如今,皮影艺术已成为我国重要的民间传统艺术形式之一、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且在中国的乡村,这种最古老的光影艺术依然陪伴着人们度过一个个难忘之夜。

二、皮影戏的概述

皮影戏,又名灯影戏、影子戏、土影戏,有的地区叫皮猴戏、纸影戏、人头戏、驴皮影等,是用灯光照射驴皮、牛皮等兽皮或纸板雕刻而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剧目、唱腔多同地方戏曲相互影响,‚一口说尽千古愁,双手对舞百万兵。‛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傀儡戏之一,也为世界上最早的一门由人配音的活动影画艺术。

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上色时主要使用红、黄、青、绿、黑等五种纯色,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在河南、山西农村,这种拙朴的民间艺术形式很受人们的欢迎。

三、皮影戏的发展历史

关于皮影戏产生的年代尚不确定,较多的学者认为皮影戏大约形成于唐代开元、天宝以后,到了宋代已十分普及。

据《汉书〃外戚传》记载:‚李夫人少蚤而卒,上思念李夫人不已,方士齐人少翁言能致其神,乃夜张灯烛,设帏帐,陈酒肉,而令上居他帐,遥望见好女子李夫人之貌,还幄坐而步,又不得视,上愈益相思悲感,为做诗曰:‘是邪,

①非邪。立而望之,偏何姗姗其来迟!’令乐府谱音家弦歌之。‛这段汉武帝和李

夫人的故事在晋代干宝的《搜神记》、《论衡〃自然篇》等诸多书中都有记载。方士少翁要在汉武帝前重现李夫人之貌,可是须等到天黑了,才‚张灯烛‛,又‚设帏帐‛,还要让汉武帝‚居他帐‛,最后才使武帝看见李夫人的形象,并且还能走动。这与皮影的表演方式十分相象,其实方士是用皮革或其他材料剪成李夫人的身形在帷帐后表演,让武帝以为见到了李夫人的魂魄,这应该就是皮影早期的一个雏形了。

早在汉文帝时期就有以光影取乐之事,传说宫女用梧桐树叶剪成各种形象,利用光照投影到窗纱上,为太子取乐。至今陕西关中民间流传着这样的诗:‚汉妃抱娃门前耍,巧剪桐叶照窗纱。文帝治国安天下,礼乐传入百姓家。‛②

其实,皮影的产生是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的。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先民就发现了光线沿直线传播的原理,在《墨子》中就有关于‚针孔成像‛的记载。

③另外,皮影的产生还要有成熟的雕刻技术,皮影与剪纸在雕刻方面有许多共通的地方,也有学者认为皮影与剪纸同源,我们现在虽然看不到汉代皮影的实物,但能够见到汉代纸制品的实物,④这已说明当时的雕刻技术是成熟的。

唐、五代时,皮影渐渐有了雏形。僧人在宣讲佛教经义时,为了使人们通俗易懂,就在俗讲时配上图形,名为‚劝善金科‛或‚悬灯宣教‛。后来俗讲分为两派,其中一派把图像改为纸人,以后又把纸人改为皮人,逐渐演变成‚皮影戏‛。⑤宋代皮影已经相当成熟,著名风俗画家张择端在《清明上河图》中,就有描绘汴京市区傀儡戏演出的情景。在宋代关于皮影的记载也多了起来,在《都城纪胜》、《梦梁录》、《明道杂志》、《武林旧事》等书中都有关于皮影的描写。

元代时,皮影已经成为民间最主要的娱乐形式之一,在元朝的军队中,皮影艺人经常献艺,于是就受到了军人的关注和喜爱,皮影更是跟随元大军传播到了国外。

明代皮影逐渐走入农村,深受农民们的喜爱。明正德年间,北京举行了一次百戏大会演,皮影也参加了演出。明代小说《剪灯新话》中有一首描写皮影表演的诗:‚南瓦新开影戏场,堂明灯烛照兴亡。看看弄到乌江渡,犹把英雄说霸王。‛⑥可见皮影戏不仅受普通百姓的喜爱,同样也受到文人墨客的偏爱。明代皮影还传播到了关外,深受满蒙各族人民的欢迎。

清兵入关后,同样喜欢上了皮影这一艺术形式,这时的皮影已经在全国各地传播得极为广泛。

民国年间,皮影戏呈现了上升发展的趋势,在贫穷落后的大西北农村,皮影红红火火的蓬勃发展。

日军入侵前后,社会动荡,连年战乱,民不聊生,皮影行业也就一蹶不振。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关心下,皮影艺术才有所复苏,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民生活有很大改变,皮影已成为一种很有意义的文娱活动和精神享受。

四、皮影戏广泛传播的原因

皮影戏出现后,随着商品的交流,必然传播到各地,尤其是邻近京都和邻近的省份会早一些。南宋时期,皮影戏向东南亚诸国传入,便与海上国际贸易有关。还可能有一种是宗教的传播。这种传播,是和平时期的自然传播。另一种传播是强制性的传播,就是在极其残酷的战争中,胜利者作为掠夺的胜利品,将影戏艺人虏为奴隶供自己享用,并随军带往各地,虽极不人道,但毕竟使影戏艺术在新的土壤上移植和发展起来。综观中国的历史,强制性的传播似乎来得更迅速些。

宋代徐梦莘编著的《三朝北盟会编》,真实地辑录了北宋灭亡的资料,从中也可以看到汴京各种珍宝,文献,各行工匠、艺人被金兵虏掠的情景。北宋最后一个皇帝钦宗赵桓,在公元1127年登基不久,当年十二月金兵便攻上了汴梁城垣,钦宗亲赴金营请降,谢罪称臣,接着金兵大肆掠夺数月。仅据十一月二十五日一天的记载:‚……内司军器监工匠……做腰袋帽子,打造金银,系笔和墨,雕刻图画工匠三百余人。杂剧、说话、弄影戏、小说、漂唱、弄傀儡、打筋斗、弹琵琶、吹笙等艺人一百五十余家,令开封府押赴军前。开封府军人争持文牒,乱取人口,攘夺财物,自城中发赴军前者,皆行破碎其家计,然后扶老携幼,竭室而行。亲戚故旧涕泣,叙别离相逆而去。器泣之声,遍千里巷,如此者日日不

绝。‛

被虏的工匠和艺人,有的留金朝皇室、贵族和军中,有的被转卖,有的在押送途中因疾病和饥饿死於荒野。就连徽宗、钦宗和太妃、太子、宗戚三千人,先押解到今辽宁昌图附近的韩州,给地四十五顷,令种莳以给‛,然后又解至会宁(黑龙江省阿城南白城)后,又解至五国城,(黑龙江省依兰,一说同江附近,一说在吉林扶余)。当时,从宋京掠去的典藉,经书印板和监本印板多送往平阳(现山西临汾),此地产纸著名,后成为北方印刷业的中心。其它的工匠和艺人有的可能也押解到平阳,有的押解到关外各地。⑦元灭了金朝,可能金兵掠夺的财宝、工匠和艺人便另易其主,如蒙古贵族在山西孝义享用的纸影戏,或许是宋京影戏世家的后裔。贵族死后,还要在他的墓室里写上乐影的世家,依然未摆脱奴隶的地位。蒙古军南征和西征,随军带有皮影戏,也使皮影艺术广为传播。

元代皮影流传甚广,据说已作为军队内部的娱乐活动。一九五三年山西孝义张庄发掘一座元代墓葬,发现墓室壁上绘有八幅纸窗影人,并有‚元大德三年五月‛‚乐影传家共守其职‛字样。与今日所见孝义藏明代纸窗影人极其相似。此时,皮影戏曾传到各个国家,这种源于中国的艺术形式,令多少国外戏迷迷恋,人们亲切地称它为‚中国影灯‛。皮影戏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为人们喜闻乐见。据专家统计,宋元时期,全国曾有皮影剧团数千个,遍及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各地皮影戏的造型、唱腔、表演技法可称瑰丽多姿、风格迥异。

明代记载中则有皮影戏祝寿的记述,陈继儒《太平清话》记载:‚钱塘为宋行都,男女尚妩媚,号笼神骄民,当思陵上大皇号,孝宗奉大皇寿,一时御前应制,多女流也……影戏为王闰卿,皆中一时慧黠之选也。两宫游,景王津内园,各以艺呈,天颜喜动,则赏赉无算。‛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引瞿佑看灯诗:‚南瓦新开影戏场,堂明灯烛照兴亡;看看弄到乌江渡,犹把英雄说霸王。‛

清代皮影戏几乎遍及中国,陕西称为‚影戏‛、‚影子戏‛,河南称之为‚驴皮影‛,河北称‚滦州影‛,江浙一带称‚史囝囝‛,广东称‚纸影子‛,四川称‚灯影戏‛,福建称为‚抽皮猴‛,甘肃称为‚牛皮娃娃‛。嘉庆年间,各地出现了农民起义,民间流传着皮影人可以变成‚天兵天将‛,清王朝统治者一反初时对影戏的炽热态度,禁止官员私养影班,查抄了城里所有的皮影戏班,甚至捉拿皮影艺人。清朝末年,农民起义更是一浪高过一浪,太平天国和白莲教先后起义,朝

⑧廷以皮影艺人会借纸人兴妖造反为由,冠之以‚玄灯匪‛的罪名,禁止演出皮

影戏。影戏在官方是禁止了,在民间却禁止不了,继续发展着。⑨

中国是皮影戏的故乡,早在十三世纪初,皮影随著蒙古军队传到中亚细亚一带,十四世纪中叶传入波斯,十五世纪(明成化年间)传入埃及,十七世纪初(明万历年间)传入土耳其,十八世纪天主教传教士把中国皮影介绍到法国。

五、皮影戏的历史地位

1、皮影戏影响了地方戏曲的发展

与其他国家的影戏相比,我国的影戏历史悠久、种类丰富、流传广泛、流派繁多、文化内涵丰富。据专家研究,皮影戏影响了中国地方戏曲的发展。评戏的创始人程兆才先生就曾把皮影的唱腔引进到评戏当中,著名评剧剧目《花为媒》中的核心唱段‚报花名‛就是脱胎于唐山影调音乐。在中国,不少的地方戏曲剧种都是从皮影戏中派生出来的,而皮影戏所用的幕影演出道理、艺术手段,对电

影的发明和美术片的发展也起到先导作用,堪称当今影视艺术的鼻祖。一些电影史家认为中国古老的影戏是电影发明的先驱。

2、皮影戏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先驱

皮影戏还是诸多艺术品种中走出国门进行文化交流的先驱。中国的皮影戏从13世纪开始被传往国外,曾随元朝的蒙古军队传播到波斯、阿拉伯、土耳其等地,受到异国观众的喜爱。1781年8月28日,德国诗人歌德以中国皮影戏形式演出了他的剧作《米娜娃的生平》和《米达斯的判断》,兼以欢度自己的生日。据记载,1767年在中国传教的法国神父居阿罗德曾把影戏的全部形式及制作方法带回法国,并在巴黎和马赛公开表演。20世纪80年代,川派皮影代表人物、年过70岁的王文坤应邀到奥地利金色大厅演出皮影戏,当时的奥地利总统观看了演出,兴致勃勃地接见了王文坤一行,并对中国的皮影艺术给予了极高评价。

皮影戏鲜明的艺术特色为世界艺术家所青睐。法国的乔治〃萨杜尔在《电影通史》中,把中国的皮影戏称为电影的前驱,而浑司楼在《人们的剧场》一书中宣称:‚有声电影的来源,不能不推崇中国影戏为开山之祖。‛足可见皮影艺术在世界艺术史和科学史上的地位。

如今,中国皮影被世界各国的博物馆争相收藏,同时也是中国政府与其他国家领导人相互往来时的馈赠佳品。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人类博物馆,法国电影博物馆,德国的慕尼黑、柏林、奥芬巴赫、吕贝克博物馆,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纽约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波士顿美术博物馆等都收藏着大量的中国皮影精品。20世纪70年代,皮影艺术家高淑芳应邀到德国奥芬巴赫皮革博物馆整理鉴定该馆收藏的3200多件中国皮影。

六、结论

战争为皮影的传播创造了一个偶然的条件,皮影随着战争的扩大而不断的向外传播,也促使皮影在越来越平民化的过程中广泛传播;在统治者‚惧怕‛皮影而禁止皮影演出时,皮影的平民化程度已经很深了,这时对皮影已是禁止不了了,自它扎根于民间起,就一直不断地根据平民的要求来完善,紧紧跟随时代的脚步,贴近平民大众,这也是皮影这门艺术能够广泛传播的根本原因。近年来民间艺术受到影视文化等现代媒体的冲击,皮影艺术同样面临着消亡的危机,作为我国重要的民间传统艺术形式之一,需要我们的抢救与保护。

①武永贵、武永虎.孝义皮影[J].文史月刊,2004,1.

②吴薇.民间皮影[M].第一版.河北: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2004,3.

③沈珉.中国传统皮影[M].第一版.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7.{故乡的皮影戏}.

④沈珉.中国传统皮影[M].第一版.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11.

⑤吴薇.民间皮影[M].第一版.河北: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2004,3

⑥吴薇.民间皮影[M].第一版.河北: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2004,4.{故乡的皮影戏}.

⑦中国皮影戏影戏渊源[DB/OL].

/show_art.asp?art_id=2488&page=0,2006-01-05.

⑧沈珉.中国传统皮影[M].第一版.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44.

⑨唐山皮影[DB/OL].

/bbs/thread-5369-1-1.html,2007-12-20.

篇四:《浅析凌源皮影的造型艺术特征》

龙源期刊网.

浅析凌源皮影的造型艺术特征

作者:李梦婧

来源:《美与时代·美术学刊》2014年第08期

摘要:皮影戏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地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凌源皮影属滦州皮影派系,是中国北方皮影戏的重要一支。凌源皮影戏的影人造型根据皮影戏角色主要分为生、旦、净、髯、丑。同时,除影人以外,凌源皮影的场景和道具也是门类繁多。凌源皮影包含有夸张性和程式性的对立,同时以二维平面来体现三维立体之感,具有独特的造型艺术特征。关键词:凌源皮影造型艺术特征

皮影戏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地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是在民间百戏繁盛的影响下,借鉴影子游戏和木偶戏的表演形式,采俗讲、话说的内容为演出底本,以剪纸人物为影偶造型,借光树影于窗上经行表演,而逐渐形成并完善的[1]。同时影戏不仅仅具有丰富的静态审美价值,其精彩的表演方式也是其独特的艺术风格。所以前人对于影戏有极精准的描述:“一口叙述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

一、凌源皮影的概况

凌源皮影属滦州皮影派系,是中国北方皮影戏的重要一支。传说清代由河北省的昌黎、滦县、乐亭、丰润、玉田、遵化等地传入凌源,已有300多年历史。因雕刻影人用驴皮,故又有“驴皮影”之称。

凌源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红山女神的故乡,因大凌河的源头而得名。凌源秦汉时代就是县郡治所,自古拥有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农业发达,物产丰富,而且也是商贾云集、经贸发达之地。凌源皮影根植于辽西这片文化沃土,积淀了中华民族古老的审美观念及思维意识,具有较高的审美与文史价值。

凌源皮影的影人、影件,选灰色或黄色且肥壮、放血屠宰的驴皮最佳,按季节的不同,气温的高低,驴皮的干湿程度,将生皮放入缸中,用清水浸泡5—7天,然后泡透后捞出张在木框上晾干,最后皮匠用专用工具“锼子”锼净皮毛及内里儿,直至放在芦席上能看清席纹,方可雕制影人、影件。皮影雕刻艺人根据成皮的薄厚、软硬、透明度来雕镂影人、影件。雕刻影人有固定的图样,行话叫影谱。雕刻艺人凭着自身的艺术风格和功力,按着“公忠者雕以正貌,奸邪者刻以丑形”的原则,运用阴刻、阳刻并重的雕镞方法,雕镂这些特有的民间工艺品。雕刻完成后的影人用水浆过,晾干压平,即可染色。传统的影人、影件染色主要用红、绿、黑三种颜色,驴皮本色再上亮油即为黄色,红、绿、黑三色通过艺人有序的匀染,形成色彩艳丽、颜色深浅不同的颜料。着色之后涂上亮油(过去用桐油,现在用普通清漆或速干永明漆),待完全干透用棉线将影人活动关节钉在一起,再安装上脖条和两根手条——三根不可缺少的操纵杆儿。这样,一件栩栩如生的影人工艺品就诞生了。皮影戏中所用的桌椅、床帐、山石、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