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历史典故素材>我想对辛弃疾

我想对辛弃疾

详细内容

篇一:《辛弃疾+我想对你说》

辛弃疾我对你说

漫漫历史长河中,我唯独看到了危楼临江的你——辛弃疾。你的爱国之情,激荡起我心中的浪花。辛弃疾,我想对你诉说我对你的敬意与崇拜。

你生于金宋乱世,不满金人的侵略蹂躏,22岁便率领万人南下归宋。那时的你,还只是一个英雄少年,正血气方刚,愿为朝廷痛杀贼寇,收复失地。

然而世上的事并不能心想事成。你本来是以身许国,准备血洒大漠,马革裹尸的。但是南渡后你被迫脱离沙场,再无用武之地。“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你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只能热泪横流。”

但这些,并没有阻挡你爱国的壮志。没了钢刀和利剑,你毅然决然的拿起了羊毫软笔,为历史留下了一首首豪情满怀的诗词。你的词不是用笔写成的,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不是用墨来写,而是沾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就这样,你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象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你连梦中都是在战场上度过的。你想到了年少时你驰骋战场的身影,想到了自己的爱国壮志。是啊,你一心想为国家收复失地,想要为国效力,可这一想,连头发都白了。你的这种情怀,为何不能让我对你充满满满的敬意与崇拜!你虽然不能血战沙场,却始终抱着一腔热血,倾心一爱只为国。

辛弃疾,我想对你说,虽然你人去,但你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之情不去。它在历史的滚滚长河中,不停地奔流不息向下传衍,传递着人们对你的敬意和崇拜,还有那爱国报国的精神。

篇二:《辛弃疾教案设计》

篇三:《水龙吟》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

知识目标

1、了解辛弃疾生平及其词的思想内容。

2、领略辛弃疾的豪放风格,感受他深沉悲的爱国之情。

能力目标

1、领略词人笔下悲凉壮阔的画卷,把握意象,解读情感。

2、通过解读典故去把握作者深沉的情感。

情感目标

1、感受辛弃疾胸怀大志,为国献身、驰骋战场,坚决抗金收复失地的强烈的爱

1、领略词人笔下悲凉壮阔的画卷,把握意象,解读情感。

2、通过解读典故去把握作者深沉的情感。

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韵味。

2、合作学习,讨论与交流。通过分析意象,深入地体会作者深沉的情感。引导学生借助注释,通过解读典故去把握作者深沉的情感。

一、导语设计

英雄是什么?有人说英雄是“谈笑间,樯虏灰飞烟灭”的壮烈,也有人说是“四面楚歌还能儿女情长”的洒脱。但在中国文人的传统情绪中,英雄更是一种肩担道义、无私忘我的民族气节。辛弃疾正合乎英雄的所有特质,今天我们就一起通过《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走近这位英雄。

二、展示学习目标

师:首先我们明确这节课的学习目标,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自己放声读读。

三、作者介绍

师:辛弃疾我们并不陌生,请同学们齐读作者介绍。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济南历城人。抗金英雄,南宋著名词人。艺术风格以豪放为主,与苏轼并称为苏辛,传世词有600多首,皆冠两宋。其词抒发强烈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乃“人中之杰,词中之龙”,著有词集《稼轩长短句》。

四、诵读感知

师:下面我们带一起品读这首词,我给大家示范配乐朗诵,同学们注意读音、节奏以词人的感情。

1、教师示范朗读

师:好,请同学们伴着音乐自己放声朗诵,读出词人的心声。

2、学生配乐自己放声诵读,

师:那位同学愿意感情饱满的为我们读读这首词,我相信辛弃疾的心情有人懂。

3、齐读

五、鉴赏品味

(一)描摹意境、感知内容

师: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这首词,那么有哪位同学自愿站起来为我们描摹这首词上阕中为我们展现的画卷。(两位同学)

(二)合作探究、把握情感。

师:好,了解了上阕的内容,我们以小组的形式合作探究完成以下问题。

1、请同学们结合诗歌内容及写作背景,分析“落日”、“断鸿”、“游子”这些意象分别承载着词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

“落日”,点明时间是黄昏,一天将尽,词人以落日暗喻南宋朝廷如日落西山,半壁江山岌岌可危,摇摇欲坠,因而触景生情,黯然种伤神,为国势担忧,亦表达了作者的愁苦心情。同时,落日也勾起了漂泊游子的浓浓乡愁,写出了词人对家乡的思念。

“断鸿”,失群的孤雁,以断鸿暗示自己如失群的孤雁,不能与将士们共同抗金,更没有人理解他,立志报国而无所依归,既借雁之哀鸣来渲染环境的凄凉哀怨,也是象征自己飘离失所的身世和孤独寂寞的处境。

“游子”指自己。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治集团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内心酸楚可想而知了。

2、“看、拍、登、意”四个动词意味深长,试分析它们分别蕴含着了词人怎样的情感呢?明确:

“看”包含着看了又看的意思,吴钩,指宝刀,它本应在战场上杀敌,但现在却闲置身旁,只作赏玩。词人一遍又一遍地抚看着宝刀,是怜惜“物不尽其用”,由物及人,想到自己文韬武略,但无法施展,正如这宝刀被闲置一般。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

“拍”词人胸中之苦闷需要发泄,于是,他便“栏杆拍遍”。拍栏杆是词人借以发泄难以诉说的满腔悲愤。不仅拍,而且拍遍了栏杆,但也还是无人理解自己,如同看罢了吴钩依然无济于事一样。可见胸中悲愤之深切、强烈。

“登”、“会”可悲的是“无人会、登临意”,感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己。他太希望有人来帮助他解除心头的郁结,然而又有谁能来给与他慰藉呢?六字便是辛弃疾为“世无知音”发出的深沉感叹。

总结:好,同学们回头看看,上片运用了我们最常用的表现手法,是什么呢?

——借景抒情

(三)走进典故、探究深情

师:请同学们齐读下阕。下阕主要向我们呈现了三个典故,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典故的内容。小组谈论

1、词人对这四位历史人物分别是什么态度?在他们身上,分别蕴含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典故一:

辛弃疾用这个典故是说,家乡的美味确实让人思念,但现在南北分裂,尽管秋风起了,自己思乡心切,却是有家难归,抒发了深挚的乡思。辛弃疾用季鹰自比,不过是反用其意,自己不愿像他那样乐于归隐,何况在国难当头的时候,自己的抱负是要为国立功,收复中原,

既表明了对异族入侵的仇恨和复国报仇的愿望,也暗含了对南宋朝廷不思复国的激愤,同时表明自己很难忘怀时事、弃官还乡,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

典故二:

刘郎在这里泛指有大志的人,这个典故词人进一步表明心志,他既不学为吃鲈鱼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怕应羞见”中的“怕应”二字是词人为许汜设想,表示怀疑:你这样的小人,有何颜面去见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是对南宋朝廷那些贪图禄位、求田问舍的庸碌之辈的讽刺,也表达了对英雄的追慕,折射出了辛弃疾的欲以天下兴亡为己任、北伐抗金的雄心壮志。

典故三: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化用典故,包含了词人确实想念故乡,但不会像张瀚,许汜一样贪图安逸,年岁渐增,恐再闲置便无力为国效命疆场了。表现出作者对国事飘摇,时光流逝,恢复中原的夙愿不能实现的忧惧。

小结:三个典故写法不同,一用反问句,一用揣测句,一用感叹句,句式灵动变化;三个典故褒贬四位历史人物,二正二反,词人借以表明自己既不愿弃官归隐,又不肯追求享受,他决定要为实现自己抗金复国的理想而奋斗到底。但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夙愿不能实现。此种际遇怎不令词人潸然泪下呢?于是词人感叹“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2、“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辛弃疾自伤不能实现理想,又叹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的孤寂,抒发作者内心的孤独与痛苦。师:当然这不是多情善感的弱者之泪,而是有志难酬的英雄之泪。在历史长河中,男儿的一哭令天地为之变色,日月为之无光。屈原的泪水流向社稷:“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杜甫为黎民而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陆游为江山沦落敌手而哭:“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这些泪和辛弃疾的热泪一样,无不因折射了爱国的情怀而长留后人心间!

3、回顾上阕,同学们觉得上阕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

六、归纳主旨

师:纵观全诗,我们一起来回顾下词人在这首词中寄予了自己怎样的思想感情。

七、课外拓展

为陈同父赋壮语以寄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灸,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八、小结辛弃疾生不逢时。他的文才武略换来的却是大半生报国无门的悲愤和苦痛。于是他只好笑傲山林、诗酒余生。他常常将满腔雄心壮志化作杜鹃啼血式的悲愤的长歌。我们从这首词中,分明能品味出他对英雄人格的悲壮追求。然而,也正是这一特定的遭遇,使他寄之于词,成为一代词宗,在词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九、作业设计背诵并默写本词。{我想对辛弃疾}.

请你以“辛弃疾,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段文字,300字左右。

篇四:《《水龙吟》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实录上课人:杨丽娟

一、自主阅读,初步感知(预习)

1.结合课下注释,诵读全词。

2.思考用什么感情基调来朗读这首词。

3.这首词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表情达意?

二、激情导入,名诗对接

师:郭沫若曾拟写了这样一副墓联:铜板铁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同学们知道这写的是谁?(学生:辛弃疾)对,就是南宋著名的抗金将领、继苏轼之后的豪放派词人辛弃疾,同学们能背诵辛弃疾的哪些词句?(学生)下面,我们一起来完成以下的名句对接。

!师:我们学过很多辛弃疾的词,根据你对辛弃疾的了解,你可以用什么词语来评价这个人?

学生:坚持执着的人。不管多困难,不轻易放弃的人。

学生:很有志向的人。

学生:心系国家,心系人民的人。还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学生:还是一个壮志未酬的人。

师:同学们概括的很对。他的确是一位少有宏愿,对抗金复国矢志不移又壮志未酬的人。刚才同学们思考了这首词的感情基调,你们觉得用什么基调来读好呢?

学生:因为这是一首豪放词,我觉得用雄健豪迈的语调来读。

学生:词中带有壮志未酬的悲愤,我觉得要用悲壮的语调来读更好。师:两位同学都有用心体会。是的,词既有慷慨又有悲愤,这首词的感情基调应该是:慷慨激越、壮阔悲怆的。

三、倾情朗读,整体感知

请一位同学来给大家展示一下他的朗读优势。(生读)

师:大家评价一下,他读的怎么样?(生评,教师总结,指导怎样读出慷慨悲怆的味道。)让我们来听一下录音朗诵,再感受一下这首词的慷慨悲怆之气吧。(放录音)

师:如此美的词,还是让我们共同来拜读一下吧。(集体读)

四、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1.集体解读上片

师:我们刚才已经领略了这首词的感情基调,请同学自由读上片,哪些句子特别能体现这种慷慨悲壮的情感基调?并说说你的理解。(学生起来说)

学生:“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这一句能体现这种慷慨悲壮的情感基调。主要是“落日”“断鸿”“游子”这几个词。师:“落日”本是自然景物,辛弃疾用“落日”二字,含有比喻南宋国势衰颓的意思,亦表达了作者的愁苦心情。“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情。这“游子”指谁?

学生:就是辛弃疾,他是山东历城人,而现在在建康,也就是今天的南京。

师:这位同学分析得很好。指自己。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治集团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内心酸楚可想而知了……请同学们继续。学生:“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开篇写景,这景意境是宏大壮阔的。

师:你能把这句描写的景给大家说一下吗?

学生:遥看辽阔无边的楚天之下,横无际涯的秋色,浩浩汤汤的滚滚江水,水天一色。

学生:“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这个句子有点悲怆。师:“玉簪螺髻”是什么样的山峰?为什么献愁供恨?

学生:“玉簪螺髻”就是“玉做的簪子和像海螺形状的发髻”的意思。这是作者心里面的想法,也许是融情于景吧。

师:这“愁”“恨”是词人的情感,融情于山水之中了,用山水来寄托自己的感情,这就是寓情于景的写法。那为什么这样辽阔的景物会

“献愁供恨”呢?

学生:因为作者壮志未酬。

师:很好。北望是江淮前线,自己没办法效力;再远是中原旧疆土,收复之日遥遥无期。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张求和,壮士不得尽杀敌报国之志,即使想要进取,也限于国力。以上种种原因都使作者愁绪满怀。诗人借远山,尽情抒发内心的担负。上片主要以写壮阔之景为主,同学们归纳一下,主要写了哪些景来表情达意呢?(学生探讨归纳:江水山景落日断鸿)(板书)好,请同学们继续赏析上片。

学生:“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我认为这句也很好地体现了这首词悲怆的感情基调。

师:你能说说词人为什么看“吴钩”吗?“吴钩”是什么?

学生:“吴钩”是一种宝刀。因为没有机会到战场杀敌,看宝刀是为了表达惆怅之情,不能到战场建功立业的惆怅。

师:对,吴钩是春秋时期流行的一种弯刀,它以青铜铸成,是冷兵器里的典范,充满传奇色彩,后又被历代文人写入诗篇,成为驰骋疆场,励志报国的精神象征。本应在战场杀敌的宝刀如今只能闲置身旁,可见词人的惆怅。

师:又为什么“把栏干拍遍”?

学生:因为他郁闷,他南归以来,朝廷只让他担任地方官职,他没办法实现杀敌报国的壮志。

师:是啊,吴钩本是战场上杀敌立功的武器,如今却只能闲置腰间,

无处用武,何时是了?惟有痛拍栏杆来发泄他胸中说不出来的英雄老去,却无所建树的抑郁苦闷之气。对于“无人会、登临意”你怎么理解?

学生:我觉得是他没有知己,在朝廷没有知己。

学生:他没有遇到伯乐。

师:这一句的确表达了词人的悲怆之情,是全词的核心句。这一句有四个动词很有表现力,是哪四个?(学生:看、拍、会、登)我们来读一读这一句,体会它蕴含的慷慨悲怆之情。(集体读)。同学们想象一下,辛弃疾在痛拍栏杆时会想些什么?同桌、前后桌之间互相讨论一下,用“他想起了„„”的排比句来说一说。(老师可参与学生的讨论)(生说)

师:辛弃疾痛拍栏杆时,一定想起了当年拍刀催马,驰骋沙场的英雄气势,一定想起了他在地方官的任上,招兵买马积极备战的艰辛,一定想起了当朝统治者对他一次又一次的排挤和打击„„,这一句是辛弃疾一生的写照,他在痛拍栏杆中,修炼成了一棵石缝中卓绝独立的树,一棵千年不死、千年不倒,千年不朽的沙漠胡杨!

2.集体解读下片

师:“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可以说是全词的核心,下片中哪一句与这一句的意境是相同的?(学生起来说)学生:“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搵英雄泪!”

师:大家从这一句中读到了什么?谈谈你的理解。

篇五:《苏轼,我想对你说(800字)作文》

精选作文:苏轼,我想对你说(800字)作文

流转的时光,褪色的过往,有言,欲与君。题记欧阳修一时的多虑将你判为第二,而你,只是淡然的笑了;朝中无人同你一样看透朝政,你毅然请求外调,离开时,不舍的笑了;被人冤枉,差点送命,再次出京,你依旧是笑,无奈的笑了。你,竟如此爱笑么?本属于你的东西没了,本可保住的官职丢了,本子虚乌有的事情将你闭上绝路。。但你,却还能如此释怀的去面对生活,依旧高唱出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爱国之歌,依旧感慨出物与我皆无尽的人生哲理。是你的性格使然,让你如此乐观。还是被一次又一次重创的你,已无力去品味悲伤?自古文人大都是不愿涉足政坛的。但你,却总怀揣着治理国家的志向。纵使被伤害,甚至赔上性命。你还是不放弃,是你不知道腐败的官场很难去改变么?我想,你是知道的。但在左边胸膛跳动的那颗爱民之心,是不允许你独自离开,置百姓与不顾的。谁说一进入官场,心就会如岩石般坚硬、冰冷?你还是那么多愁善感。与兄弟的离别内心很难受吧?七年未见,其实很挂念他吧?为什么一直忍着不说呢?是怕自己的思念会使弟弟的生活受到影响,还是要证明自己的坚强?七年了,七年,喝的大醉之时,才敢吐露真言,用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话来安慰自己。与妻子的分离内心很痛苦吧?刹那间,那样深爱过并承诺要厮守一生的人,就这么远去了。这痛苦,你怎能忍受十年?这十年中,你的内心承受着多大的煎熬?白天与他人吟诗作赋,在寂静无人的黑夜,恐怕只有你一人在偷偷落泪吧?末了,只可诵出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这样悲伤的词句来表达深情。你啊,面对这亲情与爱情,你的直率又跑到哪里去了呢?跌宕起伏的人生,连绵不断的情缘,塑造了怎样的一个你啊!你这一生确像词中所写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无论时光怎样流转,无论岁月怎样变迁,每一次回首和凝望,清晰在记忆里的,总是你荡气回肠的诗篇。曾经江山已经改变,曾经沧海已经桑田,任历史的潮涨潮落,始终不变的,是你心中永远的那片天。高一:吕妮娜

篇一:苏轼,我想对你说

苏轼,我想对你说——女儿的日记苏轼,我想对你说——2011年5月10日

自古唐诗、宋词、元曲,构成古文化这灿烂银河。而他,便是其中极具闪亮的一颗.......他不似王维的诗画一体;不像李清照女子的缠绵悱恻;没有辛弃疾一心报国的慷慨悲壮;也不具高适、陆游那般悲壮苍凉,他的语言风格豪放旷达。

东坡先生,你引领我们体会宋词的文采,是文学途程中一座屹立的丰碑。黄庭坚在《东坡先生真赞》中提到:“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你的诗,情感丰富,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豪迈奇雄;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雄健高昂;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婉约细腻;有“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朴实自然;有“停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的绚丽飘逸,有“荷叶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的生动形象;有“枝上柳棉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的含蓄委婉;有“谁见幽人独来往,飘渺孤鸿影”的清新明丽。

你的境遇如此曲折,却仍然淡然自若,“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般适然,有何人与之

匹敌?

在黄州快哉亭,你有感而发“风无雌雄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即使悲愤,却也振作。记《晃错论》曰:“古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年少时有“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见识;中年有“天下有大勇者,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的隐忍;年长时有“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的教诲;年终时也不乏“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然而何为?”的遗憾。

您波折的一生,砺练了您名垂千古的绝句;您豪壮恢弘的词句,见证了您精彩的一生。您让我明了:风雨不惊,处事不动,旷达闲话,不因外物来影响宁静的心态,能够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崎岖的生活,生亦何苦,死亦何衰?

王小雨

篇二:苏轼,我想对你说

流转的时光,褪色的过往,有言,欲与君。——题记

欧阳修一时的多虑将你判为篇三:苏轼我想对你说

苏轼,我想对你说

流转的时光,褪色的过往。——题记你是文坛上的东坡居士,写下了著名的赤壁两赋一词,你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历史上留下了你许多不朽的诗篇。

你虽多次被贬,却不乏坚韧和乐观的人生态度,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也付之东流,不禁俯仰古今。从你身上,我学会了坚韧和不拔;从你身上,我学会了乐观和豁达;从你身上,我学会了理想的艰辛。你是我的榜样,你是中国亿万人的榜样,你的精神,你的人格,流传至今。因为有你,我们的世界丰富多彩,因为有你,我们的文学源远流长。

你的多情造就了你的豪放,你的豪放造就了你的豁达,你的豁达造就了你的风雨无阻,“风雨任平生”的一生。你是一个才子,才子总是很得意的,但是你从来没有想过,你让很多人受过伤。你得意的时候,很多人恨你恨得要死,别人没有你的才气,当然要恨你,但是你落难时你写的书法,这么笨,这么挫,歪歪倒无所谓,却成了中国书法的极品。

我仿佛可以看见,在那交通不便的时代,你携家带眷,风尘仆仆,跋涉在中国的荒野古道上,无休止地向着新的谪居地进发。最后,孤身一人流放在海南岛,你这个一天都离不开朋友的豪放诗人,却被迫像野人一样住在蛇蝎衍生的椰树林里,在语言不同的一族中了却残生。

跌宕起伏的人生,连绵不断的情缘,塑造了怎样的一个你啊!你这一生确像词中所写“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无论时光怎样流转,无论岁月怎样变迁,每一次回首和凝望,清晰在记忆里的,总是你荡气回肠的诗篇。曾经江山已经改变,曾经沧海已经桑田,任历史的潮涨潮落,始终不变的,是你心中永远的那片天。

篇四:苏轼我想对你

苏轼我想对你说

苏轼你曾为亡妻写下“十年生死两茫茫”的凄惨语句,曾在农舍记下“簌簌衣巾落枣花”的轻松随笔,你曾用笔墨留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千古名句,曾用“老夫聊发少年狂”写出自己的心境„„

苏轼,你的心到底是怎样的豪放与豁达,即使被贬,即使离开中央,却还能写下“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这样的伟大抱负,你到底拥有怎样开阔的视野,竟将自然给予我们的财富看的如此的透彻与清晰。

你曾歌唱出“望美人兮天一方”的无奈心境,却又从赤壁欣赏到了“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平静,欣赏到了“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汹涌。你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苦闷,却不乏“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的感悟。纵使生命如客所说的那“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一般,你也毫不在乎的用“又何羡乎”的语句打动了“客”,我渐渐发觉,你不单单是一个诗人,更是一个哲学家。你的诗句不单单是豪放,而更重要的是内涵与韵味。你的诗词就像是一杯香浓的咖啡,开始的品味是苦的,但喝完后留下的则是淡淡的清香,给予了我无限的遐想与回味。

你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出“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感慨。你在《水调歌头》中写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看法。你把人生看得如此明朗,却为什么又写出“天涯何处无芳草”的寂寥?你的人生是曲折的,是漫长的,同时也是渺小的,转瞬即逝的,你曾和孔子有过“逝者如斯”的相同看法啊!

你也许正因为知道时光恰似流水,所以才在清泉寺的兰溪旁,看着向西方流去的溪水写下“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的诗句吧!

苏轼我想对你说,我欣赏你的文学作品与书法,欣赏你的才智与意志,但更让我崇拜的是你对人生的感悟和自身的乐观与洒脱。

2010/11/21姜南

篇六:《六年级古诗文练习题及答案》

一、写出下列诗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对偶)

2、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反问)

3、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夸张)

4、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夸张)

5、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拟人){我想对辛弃疾}.

6、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比喻、对仗)

7、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设问)

8、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夸张)

二、你知道下列诗句括号中的字词具体指的是哪个人吗?

江晚正愁(余)辛弃疾落花时节又逢(君)李龟年

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

平明送(客)楚山孤辛渐

(故人)西辞黄鹤楼孟浩然

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

却看(妻子)愁何在妻子和儿子

三、用线将诗题、诗句、作者连起来:

《春晓》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回乡偶书》杜牧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小池》柳宗元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草》孟浩然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山行》贺知章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绝句》杨万里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江雪》白居易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游园不值》苏轼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我想对辛弃疾}.

《渔歌子》叶绍翁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惠崇春江晚景》张志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三、根据情景写诗句。

1、当你看到草原上生机勃勃的小草时,你会说:“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2、远眺洞庭,平静的湖面在皎洁的月光的辉映下,明亮而迷蒙,美丽的君山在其中,你不由吟道:“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3、中秋的夜晚,小芳在院子里对着一轮圆月,想着远在异乡的朋友,祈祷道:“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4、小明读了战争的资料,想起了以前那么艰苦的边塞生活,说道:“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5、毛毛读了古代清官们的故事,想到了那歌舞升平的迂腐生活,不禁吟起了《题临安邸》中的诗句:“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6、到瀑布脚下,昂首仰望,瀑布倾泻而下,撞击在岩石的棱角上溅起朵朵美丽的玉花。望着这美丽的瀑布,我不禁想起“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句诗来。

7、梅,自古以来就倍受人们的称赞。“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便是一个例子。梅独自傲立于风雪中的顽强精神,确实令人感慨万千。

8、昨天下午,张老师布置了一道数学思考题。晚上。我绞尽脑汁,百思不得其解,就在我“山重水复疑无路,”时,爸爸走了过来。助我一臂之力,经他一点拨,我豁然开朗,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于是迅速地解开了这道难题。

9、老师,“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诗句不是赞颂您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奉献精神,还能赞颂谁呢?

10、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为了祖国,抛头颅洒热血,文天祥说道:“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陆游临终前还告诫儿子:“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王昌龄发出了“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满腔豪情。

11、月亮渐渐西沉,望着满天星星,我不由得想起了爸爸白天对我说的话,是啊,“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爸爸,请你放心,我不会让你失望的。

12、、爷爷70大寿,亲朋好友都前来祝贺。大家祝爷爷“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可爷爷却叹道:“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我赶紧把爷爷的话打住“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爷爷,你的身子骨比年轻人还壮实。”爷爷笑了,摸摸我的头:“就你会耍贫嘴!”

13、赠别诗在我国古诗占重要地位,如李白的《赠汪伦》写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写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高适的《别董大》写到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写到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写到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14、人们常用杜甫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一句来形容老师对学生默默无闻的培育,潜移默化的熏陶。唐朝大诗人王昌龄用“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来表白自己坚贞的操守,光明磊落的品格。曹植质问哥哥苦苦相逼的诗句:“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15、导游小姜领着一队华侨周游全国。应游客的要求,需要边赏景边吟诗。猜猜看,小姜会怎么应答:站在庐山脚下,小姜吟道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听到瘦西湖内的民乐演奏,小姜吟道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来到高邮湖边,小姜吟道夜半湖心明月上,还疑神女弄珠游„„

16、毕业在即,同学们请你在留言本上写毕业赠言。小明平时不珍惜时间,你可以送他“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句诗或者“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寸光阴”这句话(格言)与他共勉;小江是你视为知己的朋友,你可以用“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句诗来表达你与他依依惜别之情;对有远大志向的小刚,你会用“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来祝福他;对为你操劳的班主任老师,你会这样赞美他“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17、“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刚刚开始开放的荷花,亭亭玉立,令人喜爱,而盛开的荷花却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18、春天的大地到处生机勃勃,花园里开满了鲜花,红的、黄的、白的,紫的,五彩缤纷,争奇斗艳,真是“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