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小故事:
详细内容
第一篇:《党风廉政建设小故事》
声音、脚印、作风
作风是抽象的,作风建设却是具体的。看一个干部是不是密切联系群众,是否坚持走群众路线,视角很多,标准很多,这当中,听声音,看脚印,就是一个好视角,一条好标准。
听声音,首先要弄清楚应该听谁的声音,听什么样的声音。这里所说的应该听的声音,是群众的声音。我们做任何事情,出发点和立足点都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听声音,自然要听真心话、老实话,特别是应该听逆耳之言,批评之声。经常听这样的声音,能帮助我今准确掌握群众的思想脉搏,做到下情上达,了然于胸,把群众的智慧转为改革、发展的动力。缺少这样的声音,则往往会因失去群众的监督和配合而使工作贪偏离方向,甚至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因而,只有经常深入群众,真心诚意与群众交朋友,只有放下架子,甘当小学生,才会听到群众真诚的声音。
看脚印,不但要看干部在基层留下了多少足迹,这些足迹深不深、实不实;还要看这些足迹是经常地进村(厂)入户,还是偶尔走马观花。最近《人民日报》报道湖北省红安县万名干部下村结对扶贫。为尽快让全县农村6.2万人早日脱贫,县乡干部进村入户与贫困户“结穷亲”“心连心”、办实事,向丧失劳动能力的特困户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开辟增收渠道,使他们达到有饭吃、有衣穿、有水用、有被盖、有
房住、子女有学上、就医有保障、致富有项目的“八有”目标。红安县的干部把足迹印在群众最需要、最紧要处,倍受群众欢迎。如果足不出户,人不离车,当然不会留下脚印,也肯定听不到真切的声音;光下基层不问事、不落实,听了声音没有反应、没行动,这样的脚印群众不买账,最终同也听不到真切实的声音。
听声音,看脚印,是检验和判断干部作风状况的重要标尺。大凡经常听群众的声音,群众就会气顺;经常到群众中去,和群众的感情就深。相反,不愿听或听不到群众的声音,他的脚印便绝少在群众中出现;而脚印的多少和虚实,也大体可以印证出干部对待群众要求和呼声的态度。
第二篇:《古今廉洁小故事》廉洁小故事
清初,陈居官至闽浙总督。他为官清廉,生活俭朴,临终时仍身着粗袍布履。他在台湾任职期间,把自己应得的三万两银子全部用于修复炮台等公务。任闽浙总督期间,应得的银两也分文不取。他常说:“贪取一钱,即与百千万金无异。人之所以贪污妄取,都是因为奢侈挥霍,取用无度,不能节制。我初任知县时,一钱不取也不至于缺衣少食,就是因为重视节俭。”康熙皇帝称赞他为“清廉中之卓绝者”。
李以俸外为赃
清朝人李(音jiào)刚做官时对家人说:“为官者除公家俸禄,任何所得都是不应该的。你们切忌贪取一文一物。”县衙内有两株桂花树,他对家人说:“这也是公家的财物,不可采摘。”有一次外出,仆人在路旁摘了一个桔子,李斥责他坏了规矩,命令他照价赔偿。李做了三年知县,因为上司向他索取贿赂,他抵制了上司的要求,辞去了官职。临行时,老百姓恋恋不舍,哭泣相送。
郭琇洗心戒贪欲
康熙年间,任湖广总督的郭琇为官清正,但他在做江苏吴江县令时,恋于游玩山川,处理疑案不慎,还有贪污问题。江南巡抚汤斌准备上书弹劾,郭琇猛然惊醒,他求见汤斌,发誓痛改前非。被获准后,郭琇回吴江让人用清水把县衙内外和自己的居处洗刷一新,显示他洗心革面的决心。他说到做到,从此日夜辛勤,政绩显著,深得民心。任御史、总督时,他不仅自己清廉不贪,而且胆量过人,敢于揭发朝廷大臣的不法行径。那些结党营私、背公纳贿之徒都非常怕他。他也因此成了康熙年间的刚正名臣。
悬鹅示众
明时,周新担任司法按察使后,一天,有人给他送来一只烤鹅,他坚决不受,但送礼人已经抢先出门了。于是,周新叫家人把烤鹅挂在屋子后面,以后凡是送礼者,他就让家人领着去看那只已经风干了的烤鹅。从此,再没人自讨没趣了。
立檄拒礼
康熙19年,于成龙改任直隶巡抚。大名县县官遵循旧习,在中秋节前给他送了一份“中秋礼”。于成龙严词拒收,还特地颁布了《严禁馈赠檄》,通报了大名县县官的送礼行为,并明令所属官员,今后如果发现逢年私送者,“决不宽恕”。
棒打送礼
南北朝时,南朝的中书通事舍人顾协,虽位高权重,但为政清廉。他曾说:“送礼纳贿,必然徇情枉法,吏治怎能清明?”有一次,他以前的一位门生因有事相求,送礼向他行贿。顾协怒不可遏,责令将这个门生重打二十大板,赶出了门外。
自带大米菜干办案的法官--连平县隆街
法庭副庭长谢顶义清正廉洁的故事今年5月26日中午,一名请求判决离婚的男子硬将1条香烟和100元钱送进房间,谢顶义发现后追了出去,但没有追上,下午,谢顶义就把香烟和现金交给我,由我退回给当事人。"前日中午,连平县隆街法庭庭长叶发佑在讲述谢顶义"肩扛天平、头顶情义"的故事时这样说。
谢顶义是连平县隆街法庭副庭长,从事审判工作14年来,扎根基层,任劳任怨;忠于法律,廉洁办案。而生活中的他却过着清贫的日子。
谢顶义生于陂头农村,1974年高中毕业后任民办教师,1978年考上惠阳师专,成为国家恢复高考后的首批大学生,1990年夏从金中小学教导主任任上转行到陂头法庭任书记员,由于刻苦钻研法律知识,工作成绩突出,一年后被提拔为助理审判员,1994年晋升为审判员,今年4月被任命为副庭长。
连平县人民法院政工科科长钟昌纯说:“从没听说谢顶义有接受当事人请吃和受贿、索贿的言语,但反映他依法办案、认真调解的事却很多。”据钟昌纯介绍,1997年,贵东蒲洞有人起诉当地某水电站施工时侵占了他的山地,毁了他的林木,要求补偿。谢顶义赶路30多公里进山勘察现场,得知原告是江西大吉山矿工时,又翻山越岭走路10多公路,查户口证实山主不是农民,也非林农,对该山地没有使用权,于是劝他撤了诉。被告谢某为了酬谢法官,先说请吃饭,后提出送一条香烟,但谢顶义什么都不接受。从山村走出来的谢顶义,熟悉农村,体恤农民,了解下层的疾苦和艰难。他半路改行当法官,图的不是捞好处,而是可以凭借法官的威严,调解民间纠纷,促进农村发展。因此,谢顶义办案讲情义、重证据、求效率。为了核实证据的真伪,他经常独自一人、带上干粮前往现场勘察或找证人核对。自1991年4月担任法官至今,审理案件600宗,结案率100%,其中调解结案率达82%,且没有一宗超审限,判决的案件仅有7宗上诉,但无一被二审改判或发回重审。谢顶义说:“我是凭良心办案,从不冤枉任何一方。”
谢顶义一家7口,经济上十分贫穷,但他宁愿自己辛苦,从来不以案件牟取私利。谢妻是家乡一所小学的临时炊事员,工资只有300多元,谢顶义的薪金也不超1000元。夫妻俩靠着微薄的收入,供养着年逾八旬、体弱多病的父母和人到中年、耳聋嘴哑的弟弟,供缴着两个儿子上大学。为了弥补入不敷出的家庭开支,谢顶义和妻子坚持耕种水稻、种植蔬菜。上班时,他是个威风凛凛的法官;脱下法官袍,他是位地地道道的农民。
2002年6月4日,陂头法庭被撤销,谢顶义接受组织安排,调到相距71公里的隆街法庭上班。陂头至隆街没有直通班车,要在县城转车。考虑到一是方便办案,二是节省车费,谢顶义开着一部陈旧的摩托车来来回回。每个星期日傍晚,他带足5天的大米和菜干,从陂头赶赴隆街上班;要是当日未能成行,他一定在星期一一大早起床赶路。自己做饭、吃住在法庭的他,夜晚哪儿也不去,不是看书看电视,就是琢磨案情。
古代廉吏拒贿故事四则
悬鹅示众
明时,周新担任司法按察使后,一天,有人给他送来一只烤鹅,他坚决不受,但送礼人已经抢先出门了。于是,周新叫家人把烤鹅挂在屋子后面,以后凡是送礼者,他就让家人领着去看那只已经风干了的烤鹅。从此,再没人自讨没趣了。
立檄拒礼
康熙19年,于成龙改任直隶巡抚。大名县县官遵循旧习,在中秋节前给他送了一份“中秋礼”。于成龙严词拒收,还特地颁布了《严禁馈赠檄》,通报了大名县县官的送礼行为,并明令所属官员,今后如果发现逢年私送者,“决不宽恕”.
棒打送礼
南北朝时,南朝的中书通事舍人顾协,虽位高权重,但为政清廉。他曾说:“送礼纳贿,必然徇情枉法,吏治怎能清明?”有一次,他以前的一位门生因有事相求,送礼向他行贿。顾协怒不可遏,责令将这个门生重打二十大板,赶出了门外。
厚谢婉拒
宋时,刘温臾在朝中身居要职,一个自称他门生的人送给他一车粮草,刘温臾推辞不掉,当即答谢回赠他一套华丽的衣服,其价值高于一车粮草的数倍,那人见达不到送礼行贿的目的,只好将粮草拖了回去。
现代几则廉政小故事据主席身边的警卫员回忆,1929年1月,红四军下井冈山,迂回于赣南、闽西之间,毛主席行军,战士们沿途没见他骑马,可部队中的伤兵、病号、掉队的战士们都骑过他的马。虽说毛主席是前委书记,但他同战士们同吃一锅饭,同吃一盆菜,没有丝毫区别。1932年,红军打到漳州,警卫员住在毛主席那里。一眼看见他脚上穿的黑线袜子,已经洗成又薄又稀的灰色袜子了,主席发现他盯着他的袜子看,就把脚一伸,说:“这双袜子还是1929年下井冈山后你替我买的,已经换过两次袜底了,你看还是好的。不过再不能换袜底子了,袜面也太稀薄,经不起洗了。”主席说着,还有些舍不得的样子。毛主席行军中惟一御寒的一条毯子,也不知用了多少年,上面的毛已基本上掉光,差不多是一个麻袋片了。部队并不是没有像样的毛毯,但是他硬是不要。
现在想想,那时的毛主席已是红军的领导核心,毛主席的廉洁,在当时是少有的廉洁。
我国现代著名经济学家、社会活动家马寅初解放前曾担任浙江省财政厅长。有一天,德清县有一个想当县长的人托人将一千大洋送给马寅初,请马寅初开开后门,让他就任某县县长。马寅初勃然大怒,骂道:“不要脸的东西,这种人今天能用钱打关节,真的当了县长,一定是个贪官。凭这一条,他就不能当县长。立即吩咐来人把钱退回。
新时期共产党员的楷模孔繁森,更是一位一尘不染两袖清风的好干部。这位模范干部收留了三个震灾中认识的孤儿。由于生活拮据,他到血库要求献血。在外人眼里,一个共产党的中高级干部生活如此清贫真难以想像。1993年,妻子到西藏探亲,去的路费由自己筹措。由于看病,妻子将返程的路费花光,只好向孔繁森要钱,他东挪西借才勉强凑了500元,而回程机票当时是每个人800元。妻子不忍心让丈夫为难,就自己找熟人借了一些。回到济南后,他妻子去看上大学的女儿,女儿一见面就对妈妈说:“学校让交学杂费,我写信给爸爸,爸爸让我跟您要。”他妻子一听,眼泪刷刷地流了下来———自己身上剩下的钱,连回家乡聊城的车票还不够,哪里还有钱给女儿交学费!孔繁森把工资中的相当大一部分用于帮助有困难的群众,平时根本就没有攒下几个钱。他给群众买药,扶贫济困时出手大方,少则百十元钱,多则上千元。他因车祸牺牲后,人们在他的遗体上找到的现金只有8元6角,在场的每个人都流了泪。
呼和浩特市原市委书记牛玉儒同志的事迹传遍了长城内外,他的思想和行动令人深受感动。尤其是他清正廉洁、不享特权的高尚行为更是体现了一个共产党员大公无私的高尚情怀。
很多同志在学习牛玉儒先进事迹时深有体会地说,牛玉儒能勤政为民、鞠躬尽瘁,成为党的好干部,人民的贴心人,与他的清廉家风是分不开的。
牛玉儒的父亲是一位正直的老党员,儿子当了“大官”还不忘提醒儿子。一次,老人看了京剧《铡包勉》,心有感触,忙给牛玉儒写了一封信:“我们家世世代代都是农民,只有你当了领导,一定要清廉,像包公一样,堂堂正正!”
在父亲的教育和影响下,牛玉儒为民谋利、清正廉洁的信念更坚定了。多少年来,牛玉儒为与他素不相识的老百姓办过无数实事、好事,可在亲戚中却“六亲不认”。但身为老党员的父亲理解他:听说朱玉儒果断拒绝了亲人们的相求,老人却感到欣慰。他在电话中劝道:“玉儒,亲戚越骂你,老百姓就会越信任你„„。”
清廉家风源于做好亲人的思想工作。牛玉儒的5个兄妹,至今全是普通百姓。妹夫几年前下岗,妹妹打来电话求助,牛玉儒说:“这事三哥我不能管,下岗是个普遍问题,你们要自己多想想办法,给别人带个头。”
二哥的孩子想找份工作,有人说:“你叔叔在自治区当领导,让他说句话不就行了?”二嫂千里迢迢找来。牛玉儒把二嫂接到家,热情款待。但一听这事,一口回绝:“这样的事不要找我!”二嫂当时就哭了。事情最终还是没办成。最后,孩子靠自己努力,进了一家企业工作。牛玉儒得知后非常高兴。不少老家的亲戚朋友听说牛玉儒当大官了,去找他办事,他总是婉言拒绝,然后让妻子好好招待,领他们上街逛逛,带上路费,送他们上车。
牛玉儒对每一个亲朋都一视同仁,大家也就逐渐理解了,不难为他了。
廉洁小故事
主编:邹立健
2011.03
目录
1.周总理廉洁从政小故事„„„„„„„„„„„„„„„..1
2.刘少奇的廉洁故事„„„„„„„„„„„„„„„„„...3
3.共和国三位总理的廉洁小故事„„„„„„„„„„„„...5
4.孔繁森廉洁小故事„„„„„„„„„„„„„„„„„..6
6.包公无私流芳百世„„„„„„„„„„„„„„„„„7
7.唐朝宰相卢怀慎„„„„„„„„„„„„„„„„„„..8
8.白居易怒打行贿人„„„„„„„„„„„„„„„„„.10
9.父子清
廉„„„„„„„„„„„„„„„„„„„„„..11
10.常恩多„„„„„„„„„„„„„„„„„„„„„„11
11.沂蒙革命先烈廉洁故事赵
博„„„„„„„„„„„„...12
12.自报财产留清名———一代名相诸葛亮的廉洁故
事„„„.12
13.“坚强的老战士”徐特
立„„„„„„„„„„„„„„„..13
14.刘伯坚:“生是为中国死是为中
国”„„„„„„„„„„.14
15.董必武:人民公仆党的“老
牛”„„„„„„„„„„„„..15
16.海瑞巧治胡公
子„„„„„„„„„„„„„„„„„„„.16
17.古代廉吏佳话四
则„„„„„„„„„„„„„„„„„„17
18.古代廉吏拒贿故事四
则„„„„„„„„„„„„„„„...18
19.导弹司令--杨业
功„„„„„„„„„„„„„„„„„„..19
20.回忆伯父周恩来侄女秉德话“反
腐”„„„„„„„„„„„28
21.牛玉儒:一位市委书记的政治遗
产„„„„„„„„„„„„30
22.一张借
条„„„„„„„„„„„„„„„„„„„„„„..34
23.唐朝宰相卢怀慎的故
事„„„„„„„„„„„„„„„„..37
24.历史家训重廉
洁„„„„„„„„„„„„„„„„„„„39
25.焦守云自述:父亲焦裕禄的生前身后
事„„„„„„„„„.41
26.包公的千古魅
力„„„„„„„„„„„„„„„„„„„.48
第三篇:《廉政小故事》八个方面良好风气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纪委第七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要在各级领导干部中大力倡导以下八个方面的良好风气,一是要即勤奋好学、学以致用,二是要心系群众、服务人民,三是要真抓实干、务求实效,四是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五是要顾全大局、令行禁止,六是要发扬民主、团结共事,七是要秉公用权、廉洁从政,八是要生活正派、情趣健康。
领导干部四大纪律八项注意
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四大纪律八项注意
四大纪律:1、政治纪律2、组织纪律3、经济工作纪律4、群众工作纪律
八项要求:
1、要同党中央保持一致,不阳奉阴为、自行其事;2、要遵守民主集中制,不独断专横、软弱放任;3、要依法行使权力,不滥用职权、玩忽职守;4、要廉洁奉公,不接受任何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利益;5、要管好配偶、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不允许他们利用本人的影响谋取私利;6、要公道正派用人,不任人为亲、营私舞弊;7、要艰苦奋斗,不奢侈浪费、贪图享受;8、要务实为民,不弄虚作假、与民争利。
反腐倡廉工作的十六字方针
反腐倡廉工作的十六字方针: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
新时期党风廉政建设的任务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进的新时期,党风廉政建设不仅不能放松,而且面临着更繁重的任务。具体说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党风廉政建设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重要特征;第二,党风廉政建设是坚持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第三,党风廉政建设是端正我国社会风气的关键;第四,党风廉政建设是事关我党生死存亡的重要问题。
党员干部受纪律处分的政治待遇
根据《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第十二、十三、十四条的规定,党员受到警告或严重警告处分,一年内不得在党内提升职务和向党外组织推荐担任高于其原任职务的党外职务。党员受到撤销党内职务处分,二年内不得在党内担任和向党外组织推荐担任与其原任职务相当或者高于其原任职务的职务。
第四篇:《廉洁小故事》经典小故事
厚谢婉拒
宋时,刘温臾在朝中身居要职,一个自称他门生的人送给他一车粮草,刘温臾推辞不掉,当即答谢回赠他一套华丽的衣服,其价值高于一车粮草的数倍,那人见达不到送礼行贿的目的,只好将粮草拖了回去。
母劝子廉
东晋西征大将军陶侃做浔阳县吏时,曾主管县衙鱼肉及精美食品供应。有一回,他派人送一瓦锅鱼制品给母亲谌氏。谌氏原封未动让人退回,并附信一封:“你做县吏,送给我公物,不但不能使我受益,还会增加我对你的担忧。”她规劝儿子要公私分明,为政清廉。在母亲的教导下,陶侃反思自己,改过自新,后来以政绩显著闻名于世。
妻劝夫廉
古时,东关临池司马孟宗在外做渔官时,因妻子爱吃鱼,他便把腌鱼寄给妻子。其妻却将鱼如数退回,并附言说:“你做渔官,却把腌鱼寄给我,别人如何看呢?”为此,她三年不吃鱼,司马孟宗从此也恪守清廉。
兄劝弟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