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名人故事素材>一位保安的故事800字

一位保安的故事800字

详细内容

篇一:《保安的故事2》

保安的故事

“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精美的石头会唱歌„„”,听着悠扬的歌声,踏在“噔噔”作响的青石板街面上,你是否有一种穿越时空,回归远古的感觉,你是否遇到了那慈悲的保安,善良的母子„„

2

“保安”地名的由来,除广为流传是源于一位高僧的法号外,民间也有这么一种说法:

在很久很久以前,现在的梁子湖地区是一块美丽富饶的陆地。高堂县治就建在此地。传说高堂县原来市井繁荣,人口稠密,后来只因当地父母官为富不仁,使得民不聊生,整个高堂县被弄得乌烟瘴气,怨气冲天。天上神仙被这股怨气所冲荡,就派天神二郎神到人间探一虚实。二郎神就幻化为一衣着褴褛的老年要饭者降临高堂县。

话说高堂县内住着一对善良的母子,因男主人被官府逼死,孩子又年幼,所以日子十分难过。这日,母子正掏出自家米缸中仅有的一小盅米,准备熬粥喝。忽听见门外吵吵闹闹,似在嘲笑、驱赶什么人。母子二人忙打开屋门,发现人们原是在嫌弃一可怜的要饭者(这人正是二郎神)。母子看不过眼,将幻化的二郎神迎进自家。孩子去灶间熬粥;妇人忙去里间房子找到了男主人生前所穿衣服,换下了二郎神那身臭哄哄的叫化子服。在后来的话家常中,二郎神结合自己的所见,基本摸清了高堂县的情况,一个抉择在他的心中酝酿。于是,在临别之时,他就十分感激地对这对母子说:“你们母子二人,同情我这个要饭的,证明你们是大好人,好人定会一生平安的。我告诉你们,街上卖肉铺的对门,有一对石狮子,如有一日,石狮口中流血,你们母子就要迅速逃离本县,不然会遭大水淹死。切记!切记!”余音未尽,要饭者就无影无踪了。空剩下母子二人相顾惊疑。

再说母子二人折身回屋,又惊见家中米缸米满。始悟到遇到了仙人。母子抱着信总比不信好的念头将此事记挂在心,并奔走相告邻里。可惜一片好心换来的是人们的一笑了之。从此,孩子每天雷打不动去肉铺对门看石狮子口中流血没有。去多了,肉铺中的一个屠夫觉得这小孩有趣。就笑问小孩:“喂,小孩!你说那石雕的狮子嘴里会流血,我看你天天来看,它今天流血了没有?”说完就不怀好意地大笑起来。孩子没有理会屠户,仍然天天来看。一日早上,屠户杀完了猪,满手血污,忽想起小孩等会会来看石狮子一事,就想戏弄他,顺手往石狮子口中一抹。果真,小孩一走来,就看见狮子口中有血,吓得边跑边叫:“快跑呀!高堂县要发大水了。”乐得屠夫哈哈大笑。笑声未落,“轰”的一声巨响,只见地面裂开了一个大口子,大水自往外涌。母子二人刚跑出屋外,身后破屋就轰然倒塌了。母子拼命往县城外跑。一路上,大水就紧跟在他们身后涨。跑至一荷塘。孩子心疼老母,顺手摘了一片荷叶边跑边替老母扇风驱热。说也神了,这荷叶瞬间就变成了一个大木盆。看看身后大水紧逼,情急之中,母子二人坐进了大木盆。一个浪头随即将大木盆托到了浪尖,又迅猛地将木盆冲向了前方,好险啊!就这样,整个高堂县顷刻间成为了水下城郭。母子二人紧抱一团,坐着木盆随波逐流。漂呀,涨!涨呀,漂!不知漂了多长时间,也不知漂到了哪里。天色渐黑,母子俩饥寒交迫,可怜极了。这时,木盆漂到了一个三面环水,形同半岛的山坡处,母子俩依稀还望见了山坡上站满了一些幸免于难的人群。他俩高兴极了,于是就鼓足劲向坡中人喊“救命”。那些逃难人听到呼救声,就寻声望去,看见了大水中漂来一只坐着母子二人的木盆。众人很快把母子二人救上了岸。真神奇,母子二人一上岸,那大水也不涨了。众人甚感惊奇,原打算大水再涨就到山上避难的,这下可不用担忧了。逃难的人们围住了母子,互相祝贺死里逃生的幸运。大家认为这块宝地救了母子,也“保”住了人们的生命“安”全,所以,就把母子登陆的这块土地叫“保安”。把母子俩漂过来的那片湖,叫“保安湖”。这就是“保安”地名的又一传说。

从故事中,我们了解到,昔日高堂县此时已沉陷成了一片汪洋,人们为了纪念他母子二人死里逃生,就将那片汪洋叫做“娘子湖”。今天的“梁子湖”听说是“娘子湖”的谐音叫法,至于是何因就不得而知了。“梁子湖”与保安湖,一脉相承,凭沟相通,当地人则将两湖分别称之为东湖和西湖。

2

篇二:《保安的故事6》

七、新四军攻打丁家山日军炮楼

同全国各地一样,抗日时期,日本鬼子也侵占了保安。诗的最后一句“英雄八百斩倭营”,即记述的是那个时期的一段历史故事。

保安由于地理位置的重要,历来是兵家的必争之地。1938年10月21日,倭寇经铁山,将铁蹄踏进了千年古镇保安。日本鬼子一进驻保安,就忙着修筑工事,想把保安作为他们在军事上控制一方的踞点。首先是修炮楼。他们用机枪逼迫民工在丁家山垴坜处,拆民房修炮楼。炮楼四周筑几米高的土墙,土墙外是几米深的壕沟(又叫水城),土墙上面拉铁丝网,土墙四方还修有暗堡,暗堡对外有机枪射击眼。用石头垒起的炮楼,足有两、三层楼房高,楼顶有了望台,架有高射炮,能控制保安街的四面八方。整个炮楼仅有一条对外的通道,与炮楼前不远的马路相连接。通道出口处设门卫,布岗哨,置路卡,不准任何生人靠近。大部分日本鬼子就龟缩在这座炮楼。这就是诗中所言固若金汤的“倭营”。

1945年农历7月14日(即当地传统节日七月半),那个惊心动魄的夜晚,一夜的枪炮声,使古镇上多少人彻夜未眠。原来,那天夜晚是新四军张体学部黄学义率领的第四团奉令攻打盘踞在丁家山炮楼里的日伪军。由于日军修筑的“土城”坚固,加之天亮后驻守铁山的日军闻讯赶来增援,新四军为了减少不必要的伤亡,才从桃花树方向撤退。一夜的炮火,使龟缩在炮楼里的日伪军遭到了沉重的打击。那次战斗,我军共歼灭敌人百余名,诗中一“斩”字,尽显了我军的英雄本色。

读完徐老的这首《保安史诗》,昔日保安,在人们的心目中,不仅仅是“水路码头”和“商贾云聚”的农村市镇,她还是古战场,是军家必争之地。且具有相当长的冶炼史和文明史。

篇三:《保安老王的故事》{一位保安的故事800字}.

保安老王的故事{一位保安的故事800字}.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实验小学503班周瑾瑜指导老师舒贤萍315191

暮色四合的黄昏,厚重的云朵布满了天空,只在天边给晚霞余下一丝空隙。忙碌一天的人们都急急忙忙地往家赶,小区并不宽敞的道路上一下子聚满了车。只见一个瘦削的身影站在车堆之中,不时地做着手势,熟练地指挥着驶来的车。{一位保安的故事800字}.

“那辆红色的丰田车,往前挪一挪,停到左边的车位去,polo车你先别动,让丰田先去……”。他不停地来回走着,一边不停地大声叫着。不一会儿,拥挤的小路通畅了,车上下来的人们也亲切地和他打着招呼:“老王,你又开始忙上了,饭吃过了吗?”有的还一边递过一支烟来,老王笑着摆了摆手,一边说:“我不抽烟,这会儿车多,我得顾着点,这不就是我该干的活吗?饭过会儿塞几口就得了,你快回家吧,你爸今天买了大闸蟹慰劳你。”没说几句闲话的光景里,又有车驶进来了,老王挥了挥手,大步走进车流里,又忙活起来。

夜色,愈浓了,浓得像化不开的墨汁。小木屋的灯也和旁边的高楼一样亮起来了,散发着柔和的光晕。只有三四个平方的小木屋是老王的工作间:墙上钉着一枚钉子,挂着一只棕黄色的布袋子;靠墙分别摆放着一张桌子,一把椅子;桌角放着一个热水瓶,桌面中间是一个咖啡瓶,是他的水杯;水杯里,飘着几片茶叶,还冒着一丝热气;桌面左边是一本工作纪要记录本,一支黑色水笔。老王从包里拿出收音机,调到了他最喜欢的电台,一边拿起茶杯,抿了一口。这时,屋外传来叫声:“老王,你出来一下。”“哎,来了。”老王立刻放下茶杯,跑了出去。“哦,是老张啊,这么晚回家,是又有应酬了吧?又没停车位了吧?”“是哦,又被你说对了。我把车

停在这了,挡了别人的道。这不又要麻烦你了,我把汽车钥匙给你,早上他们要出来,你就挪一挪。你办事我放心!”

夜深了,当大多数人都进入梦乡时,老王却在小区里不间断地巡逻着。披着昏黄的路灯光,他沿着小区的路,一栋楼一栋楼地检查安全门有没有关好,楼宇周围有没有异常的情况,一有声响就要查个究竟。他还拿着手电筒,走到地下车库去,检查粗心的业主有没有忘记关好车门车窗。

第二天清晨,初升的太阳把第一缕阳光送到大地上,把小区花草树木从睡梦中唤醒。早起晨练的人们走过小木屋,和辛苦了一夜的老王打招呼:“老王早点下班去休息了,你都累了一整夜了。”“我再等一会儿,那儿有两辆车挡在路上了,车钥匙还在我这儿,等给他们挪好位置了,我就交班回家了。”老王拿着茶杯乐呵呵地说。

无论是酷暑难耐的夏日,还是寒风凛冽的冬日,一个又一个寂寞的夜晚,老王都在认真工作中度过。他只是一个普通的保安,干着普通的工作。但是他在平凡的岗位上能坚守职责,认真工作,保一方平安,带给更多人安宁的生活,这何尝不值得称赞!“简单的事情认真做,认真的事情坚持做”,这也许就是老王遵守的为人为事的信条吧!我不由地想起雷锋叔叔,想起他说过的话,“我愿永远做一颗螺丝钉”。忠于职守,兢兢业业,干一行爱一行,认真负责地为小区居民服务的老王不就是一颗坚守岗位的螺丝钉吗?

篇四:《保安的故事3》

诗话保安史

保安是个风光秀美的江南古镇。由于她地理位置的重要,物产的丰富,交通的便利,千余年来,发生了许多沧海桑田事,时过境迁闻。如一一道来,那实是厚厚几大本文字所不能详尽。好在有一首写保安历史的诗。诗文如下:

保安古镇早闻名,刘贾郊南瘗巨茔。{一位保安的故事800字}.

晋宋历朝皆铁冶,马头寄舶万舟横。

黄巢至此称霸王,希烈于斯降逆旌。

及第状元冯氏阁,英雄八百斩倭营。

这首七言律诗是大冶一中有名的历史教师徐显之老先生为保安所写,诗题为《保安史诗》。顾名思义,诗文所提及的历史人物及事件全与保安历史有关。统观全诗,八句诗按时间顺序,从保安建镇谈到保安的抗日战争,历经古代史和现代史。要了解保安历史,它确实很有价值,特别是有些历史人物和事件,是保安史的重要史实却还鲜为人知。所以,在这里让我们根据诗文顺序一起来回顾一下保安的历史吧。

一、保安建镇早

一句“保安古镇早闻名”就明白晓畅地告诉了我们保安建镇的历史不短。保安,是何时建的镇?新编《大冶县志》云:“保安建镇甚早。”到底早到什么时候?目前尚无完整的史料可查考。但,保安作为一个重镇而载入史书,最早则见之于唐贞元元年(785年)符载写的《保安镇阵图记》。从这篇文章的写作时间可以说明:保安镇建镇的历史起码可以追溯到公元785年以前。到2006年止,保安的建镇历史少说也有1221年了,所以说保安镇“古”、“早”

是名副其实的。另则保安镇在大冶市所管辖的乡镇范围内,也属最“早”见之

于史书的镇,她比历史上设置大冶县还早(大冶县是在公元967年由南唐国主李煜开青山场院时设置的)。由此可见,首句的确毫无夸张地写出了保安镇闻名于世的悠久历史。

二、荆王坟的故事

“刘贾郊南瘗巨茔”句,记述的是保安地区发生在公元前的一个故事。刘贾乃汉高祖刘邦之从兄。由于刘贾战绩显赫,刘邦为网罗“同姓以镇天下”,于汉六年春(公元前201年)“立刘贾为荆王,王淮东五十二城。”高祖十一年秋(公元前196年),淮南王鲸布反,东击荆。荆王贾与之战,不胜,走富陵,为布军所杀。(见《史记》)。就这样,一位仅次于“帝”的“王”,死后被葬在了保安。

荆王坟是大冶市内,目前有文字记载、年代最久、爵位最高而且又有名有姓的古墓葬。墓址就在我们保安镇南郊二里地的毛家嘴村。这座墓葬坐南向北,呈土包状,占地不足100平方米,墓前立有青石墓碑。碑牌正文为“西汉荆王之寝”,上款是“知大冶县事陈瞻遂重建”,下款是“(清乾隆)五十八年岁次癸丑腊月吉日立”。依款署可知,此碑牌乃重建时立,屈指算来,历史也久长,然沐雨经风两百多年,碑文字迹仍清晰可见。

荆王作古已达两千余年,然关于他的传闻并未被岁月遗忘。据说距保安不远的陈家嘴葬有荆王头坟,金山店的卫家桥附近有荆王马坟(现均已被毁),保安毛家嘴葬的是荆王的身子(曾遭被盗)。再结合解放前保安建有最豪华的荆王庙来看,荆王下葬保安的确无疑,至于他为何身首异葬?又为何选择葬在保安?实难妄语。但作为古墓遗址实应予以保护。

篇五:《保安的故事4》

三、悠久的采矿冶炼史{一位保安的故事800字}.

《保安史诗》中的第三四句诗文,提及的是保安的采矿冶炼史。

徐老先生是在考证了《晋书》:“鄂县有新兴、马头铁官”;《宋书》:“鄂,汉旧县,吴改为武昌,晋武帝太康元年复立鄂县而武昌如故”;《水经注》引庚仲雍的《江水记》:“谷里袁口,江津南人、历樊山,上下三百里,通新兴、马头二冶”等记载后,认为:“按山川形势,保安地区属鄂县,保安镇,河上八里处的周码头即古马头旧址,当时有铁官驻此,负责冶炼。”因此,他写下了“晋宋历朝皆铁冶,马头寄舶万舟横”的诗句。这就告诉了人们,保安矿产资源丰富,又凭借得天独厚的水上运输的便利,商业活动在晋宋时期就已十分繁荣,很有名气了。不难想象:白天,宽阔的湖面上,风帆点点,千舸竞渡;夜晚,热闹的街市里,华灯万盏,如同白昼。繁华的街市,热闹的夜景,倒映在碧波荡漾的湖水中,保安街真是一幅美不胜收的风情画。

四、王霸山的来历

保安镇南五里地有座王霸山,盛产铁矿石,从汉至今,历代开采。关于王霸山的来历,众说纷纭。有笑谈为王姓霸山之说,也有“王豹山”演变之说。诗作者徐老先生则是从史学角度,考证了它的来历。这一考证,王霸山竟与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到此有关。

据有关史料记载:公元875年(唐乾符二年),黄巢率众响应王仙芝起义。878年,王仙芝战死,黄巢被推为首领,他率领农民起义军,自道士袱南下至保安,并驻扎在现在的王霸山附近,一边练兵,一边开矿冶金铸剑,军队势力日益强盛。为了实现自己推翻唐王朝,建立农民政权,成其霸王之业的愿望,他自称冲天大将军,年号为“王霸”。因此,后人就把黄巢屯兵铸剑的这座山称为“王霸山”了。

篇六:《保安的故事5》{一位保安的故事800字}.

五、曹王降伏希烈叛军

诗句‚希烈于斯降逆旌‛讲的是唐代的一段历史故事。

希烈是唐辽西人,姓李,开始是李忠臣的偏将。唐德宗时,拜为淮南节度使,接着又升为南平郡王,后叛逆唐王朝。

公元785年春季二月,叛逆的李希烈军队,从穆陵、阴山、白沙这三大关隘分兵前进,威武的声势象火一样猛烈。所过之处,连枝枝梧梧的小东西都没有了。叛军一鼓作气攻占了十有六七的城池,眼看就要攻进保安镇了。曹王李皋见军中士气不振,且军中兵卒老弱病残情况严重。于是就决定利用保安镇雄胜险要、易守难攻的地势特点,采取如神明的韬略,一举歼灭希烈叛军。战术已定,曹王就马上激励三军,布置埋伏。在得知叛军已来攻占保安镇时,曹王命令兵马使伊慎桀率领骁勇剽悍的士卒四千人,口衔木棒,避免发出声音,乘夜色迅速进入埋伏圈。另外,对兵营中的各棚,则虚张声势,装着棚中有人,实际所有的人都埋伏于草木丛杂之中。叛军果然中计,全体拿着兵器弓箭误入了曹王的埋伏圈。这种内外夹击的战术,使得叛军丢盔弃甲,进退两难,最后只好偃旗息鼓,如瓮中鳖任人宰割。

这场战争从早晨战到日暮,三次交战,杀死叛军的鲜红血水,染红了小溪和沟渠。缴获叛军的马和牛二三十万条,割下敌人的头颅数千个。其余的人,死的死,伤的伤,尸首成丘,惨不忍睹。据唐人符载在《保安镇阵图记》中所言,曹王在保安镇平定李希烈叛乱一事,的确安定了社会秩序,镇压了一些邪恶势力,使百姓从此能够安居乐业了。

六、冯京连中三元的故事

从血腥战场中着一小驻足,

让我们去拜访一位连中三元的北宋文人——冯

京吧。

从古到今,大冶人被收录到中国最具权威的工具书——《辞海》的,恐怕是屈指可数,而冯京则名列其中。

冯京(1021——1094),北宋大臣,字当世,大冶人(出生于保安湖八猫头的下泾冯村)。冯京先祖是从鄂城的灵泉迁到此地的。他的祖父积德行善,爱读诗书,乐亲鱼樵。他父亲冯式,性善,五十又一得冯京。传言说冯京是他家祖上三世积德,由玉虚仙子投胎转世而来,这固然有迷信色彩在内。但他家世代为善是真。

冯京从小聪慧过人,且又拜师求学,可谓是饱读诗书,学问日深。听说冯京在家时,常一人躲在祖辈留下的一间旧房子里读书。一天,那间旧房子的一面墙忽然倒了。经修后,又被大风吹倒。以至屡修屡倒。众人惊诧不解。小小年纪的冯京对天仰视说:‚莫非天欲宽我眼乎!‛后又对人解释说:‚这面墙倒了又修,修了又倒,是天在告诉我,应‘好谦而恶盈’,因为‘谦则益,盈则损’。门户大开,不正是要让我阅尽人间世故,心胸更加豁达宽大吗?‛于是,他写了这样一幅对联,贴在门两旁,联云:‚不设藩篱,恐风月为人拘束;大开门户,放江山入我品题。‛从此,冯京更加虚心勤学、刻苦钻研。后来,他又与堂弟冯瑞结伴,上沼山,共灯火,潜心苦读达五年之久。

宋仁宗皇佑元年,两位满腹经纶之士,从保安乘船赴选,冯京以乡举、礼部、廷试俱第一(即三元连中),大魁天下。其堂弟冯瑞亦以同榜探花连荣。兄弟俩为了不忘发迹之地,在保安,筑长堤,建三元阁,立状元坊。人们还在沼门顶修状元塔。冯京写有《沼山记》,冯瑞写有《沼山毓秀记》,宋储封中宪大夫张丙月亲题阁名并撰写《铜堤三元阁记》等,均有史书为证。这就是徐老先生把三元阁称为‚冯氏阁‛的原因。